文库114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征文
时间:2019-05-17 10:35:18 网站:文库114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征文

  《七十年》

  汉语言1401班 肖凌雪

  七十年前,八年的血雨腥风终于停歇了,人们终于奏响了凯歌。七十年后,我遥望着那段历史,看到粼粼的白骨、纷乱的头发、迷路的孩子还有不肯认输的祖辈们。

  七十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让我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句同样沉重的叹息,它叹道:"这土地的兴衰,我们都看见了。"也许以我十八岁的年龄,读不出深刻和沧桑,读不懂于历史流变中不变的热血与铮铮铁骨,但是我确信我是深爱这土地和土地上与我息息相关的人们,我能感到风中淡淡的烈士的鲜血味,并且我感激着给予我和平、安宁、幸福生活的英魂们,我知道唯有虔诚地认识历史,才能活得更自由更有意义。

  我们也许曾被定义为冷漠的一代,学到的历史是来自于干枯苍白的历史书,了解过去是被要求的抑或是为了虚无的分数。满腔的热血隔着经年时光早已冷寂,撕心裂肺的呐喊也已渐行渐远。意气风发、激浊扬清的情怀淹没在信息化时代巨变的现实中,我本以为淡忘了先烈的故事与豪情,我以为胸中再难激起浓烈的爱国之情。可前一天当国旗再阴郁的清晨中冉冉升起时,当国歌不经意从嘴角滑出时,我眼里噙着泪花心中翻起浪涛,我默默地问自己为什么。我脚底踩着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我栖身于曾经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的长沙。七十多年前,这里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尸骸遍野,昔日的景象一一浮现,所以我没法不让自己感到悲愤与沉重。我站在国旗前,想起远离的烈士们,不论知不知道他们的名字,总觉得他们亲切可爱又令人尊重。我想在场的每个人无一不被打动,沉寂在胸腔中的慷慨情绪都会被点染。这并不是一种矫情编造出来的情绪,它隐藏在胸中自己都不尝察觉的角落。如留洋在外的游子们于陌生的街头偶然听到一曲国歌,如钓鱼岛之争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据理力争、争奔走焉,这种情怀充溢着骄傲、眷恋、感激……每个中国人都感同身受。所以,我听见我内心的声音,我选择默默沉思着并且记录下自己的零星思绪。

  我的家乡常德曾爆发过著名的常德会战。老城墙毁于一旦,千万家园化为灰烬,一座城市千年历史被毁灭。有人说,常德是一座没有记忆的城市。古旧的文明毁于战争,而战争的痕迹被新城区的规划抹去,唯有一座烈士纪念碑祭奠着着国民党陆军74军的英烈。苍柏掩映间的纪念碑被翻修了许多次,过往的行人无一不敬仰。这是实物的记录,口述的历史更为震撼。我从小喜欢听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讲那个战火硝烟的年代,他们说日本人放火将山村烧得一干二净,那浓烟掠走尚在襁褓中的他们的空气,他们说家家户户躲在偏僻的山洞里,大人唯恐小孩发出声响,他们说会有年轻人站出来挡住炮火……他们说着一代人的回忆,质朴而真实。我想,一座城市的记忆不在乎所谓的遗迹,它应该由那片土地的人们的记忆组成,同时当我们每一个城市的后居者能够感知了解城市的过去,能够为自己脚踩着的这片土地而骄傲的时候,城市的记忆也就得以延续。所以当我离开这座小城时,我并不自卑,因为它所承载的历史所背负过的重担不比一些现代化的都市少,它一样有自己祭奠的英烈有自己的记忆与灵魂。

  偶然间读到瞿秋白的绝命诗:夕阳明灭乱山中,落叶寒泉听不穷。已忍伶俜十年事,心持半偈万缘空。这首诗写于瞿秋白遇难的早晨,算得上一首真正的烈士绝命诗。有人说此诗"哀婉凄其",为派遣抑郁悲伤的负面情绪而作,故视其为伪作。更因为这首诗,瞿秋白死后几十年得不到公正的评价,甚至说他叛变革命。我想烈士的信仰和忠诚不会因词句而改变,文人革命家如瞿秋白也许写不出谭嗣同那样慷慨激昂的话语,我们能感受到革命者的孤独与艰辛,能体味到烈士之名所承当的负荷。我不敢说自己可以理解那高尚的革命信仰,但至少我愿意去看去读去体味那些人和故事,我会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纪念。

  七十年后,我来到烈士纪念碑旁,我看到周围围满了花圈,地上铺了一圈的菊花,我看到自发而来的市民静静地默哀、深深地鞠躬,我脑中回荡着那些悲壮的故事留下的余音,我嗅到风中缕缕清芬。苍松翠柏中我望见孙科的题字——已表精忠光明月,长留浩气在人间。于是,我长吁了一口气,沉默了。

  《当炮火响起的时候》

  汉语言1401 孙士雯

  "呜——"耳边又响起了革命的号角。他嗖地从床上坐起来,敏捷地爬起来,穿好衣服,拿起枪,冲出屋门,跑到外面等候命令。"是紧急集合!一定是敌人又来偷袭了!"他心想着。正值午夜,他顾不得自己已辛苦3天才刚躺下闭上眼的疲惫身躯,这时不得不再次紧张起来。他现在只想着前线阵地的战况,听声可知,敌军的火力越来越猛了,重机枪也上了地面的颤抖时不时增添几分不安的情绪,怕是敌军这次很难对付。"守不住也要守!我们这就赶过去!"他听到连长在电话中嘶吼着。连长那本已有些苍白的脸上又多了几条皱纹,但依然镇定地看着贴在墙壁上的地图,又转身仔细琢磨着横卧的沙盘地形,看得出,他再斟酌判断敌人会从何处进攻,又会采用怎样的战术,经过与其他同志的一番讨论权衡,最终定下了战术并完成了部署。

  那时,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兵,他叫陆一鸣。他所在的队伍受命驻守在华北平原的一座低矮山丘上,山上有2个村子山脚下是一个市。此时正是隆冬,那是漫山遍野的白色啊,白雪肆意地铺在山坡上,树上,屋顶上,严严实实的没留下一丝缝隙。凛冽的寒风吹来,真是冷得刺骨,让人无处可躲。有时缺少补给,食物粮食都不够,大家须得一同挨饿受冻,树皮草根都吃过,时常有把一捧雪塞进嘴里充饥的。可没有人抱怨苦,埋怨累,周围的百姓们都把这些当兵的当做亲人,因此百姓们是他们誓死也要保护的人!

  接到任务后,队伍急行军赶到前线,将士们赶快跳进战壕,找到有利位置,陆一鸣抬头一望,看到前方战火连天,仿佛是红与黑的天地。红色是炮火,是战士们的满腔热血,是战胜敌人的不屈信念,更是保卫祖国的一片豪情!黑色是硝烟,是满目疮痍的废墟,是敌人贪婪的欲望,更是饱受苦难的生灵!陆一鸣的心在颤抖,在流血,他的血液在沸腾,在燃烧,似乎有一种喷薄而出赢得革命伟大胜利的力量。无畏孤塚葬,只怕苍生殇,无悔少年狂,只愿壮志狂,难忘愤恨无疆,誓除尽魑魅魍魉便是这些年轻士兵们的最真实写照!发现眼前情况有些不妙,许多冲上前方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倒下了,倒在了那片他们深沉的爱着的土地上,鲜血汇流成河…他们倒下的那几秒好长好长,一个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被敌人抢走了。如此一生,他们还没有看过千帆竟过,还没赏过万山红遍,还未曾听到胜利的号角……但他们无悔,他们为革命贡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一份不可缺少的力量!陆一鸣一直在想,倘若说还有什么遗憾,那一定是不能亲眼看到胜利!他好想闭上眼睛,不要在面对这场生死之别,可他不能,一合上眼脑海里全部是以前和战友们相处的点点滴滴,痛苦倍增。他只能用最大的努力目不转睛,瞄准,扣动扳机,击毙敌人,为死去的同胞们报仇。临近凌晨,寒意越发浓了,冷风吹得越发猛烈了。可怎么也吹不开弥漫在空气中的硝烟炮火,吹不断他的悲痛与决心。

  已经5个小时过去了,敌军的炮火有减弱的迹象。陆一鸣心想"到了我们主攻的时候了!"突然,从远处传来连长的呐喊:"同志们!我们的援军来了!已经到了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了,再坚持一下!冲啊!冲啊!"同一时间,陆一鸣和剩下的战士一起冲出战壕,持着枪,向前狂奔,那是一种锐不可当的势头,是压倒一切取得胜利的呐喊!每个战士的血液都在燃烧,已不怕牺牲的心态,抱着必胜的信念。他们拼命地跑着,厮杀着,向着敌军猛烈的开火,子弹用完了就用刺刀,刀断了就用拳头和脚……战争就这样又持续了一个小时,虽然时间漫长,却如意的取得了胜利。那一刻,风似乎不再吹了,天空似乎晴朗了,红旗飘扬的更高了。筋疲力尽的将士们坐在战场上,看着旗帜,看着正在升起的红日,他们看到了希望……那时候,陆一鸣笑了,因为他看到天空中出现的牺牲的战友们的笑脸…

  那场战斗,陆一鸣杀敌过百,上级为了表彰,也为了鼓励,任命他为特战队队长。他也在革命的道路大踏步的前进着……

  《狭路相逢勇者胜》

  汉语言1402班 赫刘莹雪

  《亮剑》是我第一部,真正看进去的,抗战片。

  看哭过很多次,几乎每一个片段,都带着一种陌生的真实感。那是年幼的我,第一次伸出手去触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铁流两万五千里, 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我记得,这首歌响起的时候,是亮剑里,一个连,去挡住敌军的去路。当时还活着的,也就只剩下三四个战士,之前,他们问了好几个人的下落。答案也很明显"死了,全都死了。"之后他们翻出了最后一箱炸药,几个人脸上都是土,那几个在炮火中被土埋了,又重新爬出来的人,拉着手,唱着这首歌,拉了炸药。之后是一个很远很远的远镜头。

  一瞬间泪流满面。

  《亮剑》与现在很多片子,几乎完全不同。从头到尾,那么多,闪着光的人,在我还在畅想他的未来的时候,戛然而止。他们的人生,到此为止,没有未来,再也没有以后了。我记得骑兵连冲锋时候的呐喊,我记得秀芹在城楼上的怒斥,我的脑海里还记得那些人的声音。

  李云龙,是一个不那么正统,却又那么理所应当的英雄。他有胆气,有担当,有能力,豪爽,义薄云天。但有时,他又显得那么粗鲁,抠门,大字不识。楚云飞呢,学院派人物,有学识,有教养,谦虚,而又那么自负。李云龙和楚云飞,是两个那么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的存在。而他们两个人,则都是大写的,中国人。截然不同的来路,却都在用生命,用尽全力,去维护这属于祖国的,属于民族的,尊严。

  民族的尊严,是在那个年代里,无数的英雄的牺牲换来的。我不敢把那个年代里,逝去英雄的一个数字,变成一个个真正的活着的人的面孔。战争是一种,伴随着残酷,伴随着牺牲,伴随着硝烟战火,伴随着伤病的,绝不儿戏的东西。

  比起现在很多手撕鬼子,所谓的英雄抗战片。《亮剑》拿出了一些,属于真正那个年代的,令人感到伤心难过,完全称不上喜剧化的东西。而真正的触动到我的,大概也就是这种真实感,就是那一颗捂着嘴泪流满面的感觉。

  曾经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你的偶像是谁,当时我想了想,答案是"周恩来".她当时的表情特别诧异,然后告诉我,她问过的所有人中,我似乎是唯一一个做出,民族英雄类人物答案的人。

  有些感慨。

  《地上彩虹共你有》

  汉语言1403班 王雨婷

  雁过留声,水过留痕,人这一生要做的事太多太多,但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的却很少。有一群人,是不常见的彩虹,却并不高高的悬在苍穹,供人仰视。他们是太阳光穿过雨水,经过若干次的反射和折射,投在地上的彩虹,缤纷多彩,永存心中。

  我们这些新生代对他们都不熟,只是听说,却又不止于听说。

  犹记得,初中历史课本上,那触目惊心的杀戮图片硬生生地铺陈在我们眼前,罪恶滔天的屠刀冷枪,仿佛是指向我们,每每想起,便是绞痛如斯。距抗日战争胜利已七十载,父辈祖辈意味深长的话语、眼神,镌刻着无数先烈姓名的墓碑,以及不能忘记的抗战历史,(w w w . f w s i r . c o m)真真切切的存在,没有随逐渐温柔的时光远去。

  没有咀嚼过贫困年代的糟糠树皮,也没有仰望过艰难时期的阴霾天空,更没有偶遇过战争时期的枪林弹雨。和平对我们过于慷慨,雨露均撒,泽被周身。战争是撕不下来的壁画,久久地固定在过去的心墙上,不能忘。

  正是因为一切都过去了,才有无数的谈论和评价,于是孰是孰非,尘埃落定,于是更多人反省,停驻,再继续前行。我们站在先辈们抛头颅、撒热血、拼命守护的土地上,读着沧桑的历史,感受着撕心裂肺的呐喊,过去也不仅是过去。

  众志成城,全民抗战,亿兆一心,不再是空话,大道理。沙场点兵的将,浴血奋战的兵,默契十足,各种战略,如地道战,地雷战一再打破以往的认知,诸如此类种种可以写成一部兵书,人民集结的智慧让新时代的我们津津乐道,口口传颂。正是应了那句"团结就是力量"!

  八年抗战,敌我双方两败俱伤,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都有。伤痛不过百日长,看得见的伤口经过治疗,精心照养,必定痊愈;而无形的伤口,是无论如何,无法填平,回到最初,或许在某个午夜梦回的时刻,痛的更深。惨痛历史即教训,为了不做野蛮的原始人,我们还要学习更多,才能走得更远,更久。

  从抗战第一战到最后一战,是力量的撞击,是人性的博弈。观今朝,少不了理性的分析,如这几年中日钓鱼岛之争,实在不能添油加醋,使之变质,否则,作茧自缚,冤冤相对何时了!

  最近日本推出抗战剧,引发中国网友热议。该剧表现中日两国百姓之间的真情,包含"不想再次卷入战争"的意涵,具有反省历史的意味。虽然褒贬不一,但也是日本有识之士想要表达的某些东西,值得深思。战争从来就不是理所当然的,追求和平才能获得永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给中国和他国这样的信心,才能不重蹈覆辙。

  抗日战争太血腥,太疼痛,太遥远,我们时至今日可以见到天际彩虹,先辈们功不可没。

  他们这些地上的彩虹,不高高的悬在苍穹,而是选择,穿越风雨,历经若干困苦,来到我们身边,闪出七彩光芒,永远的光芒。

  我们将永远铭记,值得铭记的!

  《秦淮,秦淮》

  汉语言1403班 李影

  《金陵十三钗》上映时,饱受争议。有人认为它是年度巨作,甚至可以冲刺奥斯卡;也有人认为它只是在消费历史,消费消费者。但我始终认为,无论作为《金陵十三钗》的创作者还是观赏者,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就不应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冷漠的度量一切。这类影片就像《辛德勒名单》之于犹太人、《卢旺达酒店》之于图西族、《卡廷惨案》之于波兰史一样,它不再仅仅是一部电影而已。

  1937,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一场噩梦。 几十万溃败大军正渡江撤离,一座座钢炮被沉入江水,逃难的人群车泥沙俱下地堵塞了几座城门。正是那个时刻,人们抱着木盆、八仙桌、樟木箱跳进隆冬的江水,以生命在破城而来的日本军队和滔滔长江之间赌上一局。影片不动声色的展示,并不诠释。在拔高,却未脱离真实。没有跳河的场面,却增加了正面作战的国军以肉身搏坦克的悲壮,那不止是死亡,导演还刻意将每名队员最后倒下的动作放缓、艺术化,以舞蹈家的步姿迎向死亡,像是扑向光明,又像是回归。 紧紧看着战争的画面,心里的难过、悲怆都涌上来了。什么是螳臂当车什么是血肉之躯什么是无能为力什么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南京城,六朝古都,终难免浩劫。 是世界末日吧。 尸横遍野。 哪里是钟灵毓秀金陵邑,分明是地狱。 大雪纷飞的十二月,影片中拍的是素冷。 那光、那影、那素色、那旗袍。教堂的彩色玻璃。偷窥。血。 黄碧云说"以血救赎 以酒洁净 以水洁净 各人流各人的血,各人寻得各人的救赎。" 看影片的过程中,不停的闪回一些杰出的影片的片段。 他们的光、影、视角。是一样的。置身其中,毫不突兀。 真的,这是一部用心拍的片子。 十三四岁的中学生所拥有的从容和入戏,风尘女子的姿态和风情,入殓师的平凡与伟大。层层叠叠,一层挨着另一层,似乎高潮一直在接近一直又未到来。在重重遭际碰触到新的柔软与悲怆的伤痕,似乎那不止是电影,不止是历史,是活生生的摆在眼前的现实。 整场电影里只有一处落泪,但电影所带出的情绪却在散场后萦绕了很多天。 13日到25日是最为惨烈的那几天。 大屠杀。 里面有人性,坏的、好的、无耻的。有欲望,活下去、死掉、占有、疯狂。群体性的疯狂和群体性的灾难。 也有没能突破黑暗的挣扎着的光辉。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旬,占领南京的日本军队听见火光和血光声中升起的圣经诗篇,歌声清洌透明,一个个音符圆润地滴进地狱般都市,犹如天堂的泪珠、正在纵火、挥舞屠刀、行施奸淫的侵略者散失的人性突然在此刻收拢一霎。" 诸神都闭上了昏昏欲睡的眼睛。恶魔好像也暂时沉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秦淮景确是为那些女子们证言的。 圣经的歌拯救不了众生。却是歌舞升平的窑姐一命换一命救了学生。她们不知亡国恨,却懂怜悯那群不小心落入虎口的女学生,谁能说她们不是伟大的呢?

  秦淮,秦淮,承载了多少历史;秦淮,秦淮,背负了多少坚忍!从今以后,请让我们来将你守护!

  铭记抗日艰难史

  青年勇担国之未来

  汉语言1404班 杨思聪

  七十年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电报将这一消息轻快地传遍祖国大地,浴血奋战的军民无不欢欣鼓舞。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对外来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它雪洗了中华民族的耻辱。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民族觉醒,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转折点。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岛国日本,中国垂涎已久,为推行它的侵占全世界的"宏伟蓝图",侵占中国是它的重要一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进行蓄谋已久的局部侵略中国的战争。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上,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它的铁蹄肆无忌惮地践踏着我们的国土,疯狂带有血腥地奴役与屠杀我们的国民,蛮横地掠夺我们的国土和土地上富有的物资。()我们的房屋被占领被摧残被烧毁,国民流离失所,保守欺压,肉体上的受苦受难,精神上的奴役与担惊受怕,战争,给我们带来心灵上的沉重压抑,整片国土上硝烟弥漫,哭喊呻吟漫地,那会是种族遭临屠灭的末日关头。中华民族,自古就团结奋进,自强不息。在国破家亡的紧要关头,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心合力,誓死抗敌。沪凇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一系列激烈战争,都彰显出我们华夏子民的英勇不屈和浴血奋战。百团大战,是中国军民主动出击日军的取得胜利的最大规模战役,两三百个军团的团结合作,长路线上的出击和埋伏,日军被溃不成军。百团大战,大大鼓舞里中国军民抗击的信心与勇气,更宣告了中华民族的无畏、坚决与不容侵犯。中国军民进行十四年的英勇奋战,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终于宣布无条件投降,颁布终战诏书,9月3日,正式在投降书上落笔签字,举国一片欢呼。亡国灭种的危机,在浴血奋战,全力拼搏中,终于消除。祖国大地上,硝烟慢慢消散,身心饱受摧残更多人民可以好好喘几口气,倒下的废墟房屋得以重建,人民能勉强地在光线下微笑重拾希望。

  这段艰苦沉重的历史,会揭页翻新篇,因为历史的车轮总是往前走的,但我们不能也不会忘记这段历史。我们要将这段历史铭记,要书写,要展现在后代眼前,让后辈们更加珍爱和平,明白现有的和平稳定生活的不易。先前有看过一段历史纪录片,关于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纪实。日军进攻到长江,南京沦陷,南京城内,动荡不安,军民大迁西南。人们走离,把房屋烧毁,工厂毁坏,把铁路等交通线拆除。人们轻包袱行走,镜头中,有用扁担在箩筐里挑着俩孩子的厚实父亲,有残足拖包裹爬行的六十老太,人们为躲避战乱,队伍长长地延伸向西南方向。军队把重武器运往西南山区,火车路断了,用汽车将武器在大路上,遇着山路了,牵着马匹靠畜力运驮重武器,前方水阻了,撑着舟船乘载着重武器,深山涧谷,便用原始的劳力光着膀子喊着号子扯着粗实的纤绳拽拉着船舟,水尽山不穷,军民合心,一个接一个地用肩抗用背驮着重武器的一个个零件,开出一条通往大西南山区的路径。这样的场景,很撼动人心,透过历史的镜头,我们有看到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困苦,更被那艰苦时期中的军民一心所感动。跋山涉水,深林涧壑,都挡不住我们华夏子民要开辟新境界寻求新出路的决心与毅力。历史也书写摊展在文字里,文字是历史延袭鲜活的重要载体。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中,抗日战的历史卷铺张在我们眼前,我们看到了那时期的腥风血雨、屈辱、誓死抗争与自强不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英雄传》中,我们仍能感受革命英雄先辈们抛头颅撒热血的满腔激情、视死如归的同仇敌忾和大无畏的革命献身精神。

  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了,作为后辈的时代新青年的我们,就做到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珍惜我们美好年华,勤奋学习,早日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以己之力推动国家名族的发展,开创新未来!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汉语言1404班 吴娜

  这是一部非常有张力,看后久久回味的影片。

  金陵十三钗》紧紧围绕"南京大屠杀"中,为拯救十几名教会女学生而展开的故事。国军残余士兵,为拯救被日军追逐的女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让女学生们逃进了战场上唯一残存的外籍教堂;美国殡葬人士约翰。米勒(贝尔饰演),为阻止追逐进教堂对女生施行暴行的日军士兵,假扮神父,正气凛然,惨遭毒打;最后的国军英雄李教官(佟大为饰演),为分散教堂里日军的兽行,一人对付几十个日军,直到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一群逃难躲进教堂的秦淮青楼妓女,目睹女学生们为保护她们而引开日军注意力而惨遭欺凌,在看到女学生们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准备集体跳楼自杀的时候,在头牌妓女玉墨(倪妮饰演)的提议下,顶替女学生们前去"赴日军庆功宴";接受神父遗愿保护女生们的陈乔治(黄天元饰演),在最后差一名额(因有两名妓女之前死于日军之手)的紧要关头,男扮女妆顶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书娟(张歆怡饰演)的父亲(曹可凡饰演)为了能让女儿离开血腥的南京,不惜倾家荡产并遭受亲生女儿的歧视,假作汉奸在日军中周旋,最后时刻没有暴露妓女顶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惨遭日军枪杀;最后,假神父约翰终于成功把十三名女学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车送出了南京。

  整部片子由很多"对比"组成。教堂里人性的温暖关怀与教堂外横尸遍野残壁断桓的对比;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脸与后面负责任有担当的对比;十三钗开始自私地抢地窖与后面代替学生送死侠义柔情的对比;士兵开始有退缩情绪,到后面英勇抗敌舍生取义的对比;孟先生带着汉奸的袖套,后来却冒死带来修车的工具,贡献出通行证;教堂小男子汉小小柔弱的年纪个头却充满了大男人的大义凌然有担当负责任,为了养父的嘱托保护女孩子们,最后为了凑数走进送死的队伍;还有十三钗风尘味十足的打扮和后来短发蓝袍的清纯味道的对比,墨玉沉稳大气有担当与他的姐妹们的对比,墨玉对假神父开始的不屑厌恶与后面的相知相爱的对比。

  电影里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节的设计,演员的演绎,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么感人,那么丰满。关于墨玉关于假神父,评价的人太多,我今天只说说配角。

  军人以人体盾牌冲向坦克,那个镜头特别有冲击力,最后的班长用智慧杀敌,与敌人同归于尽,班长在教堂外关注着这些孩子,关键时候开枪救了孩子们,班长将濒死的浦生送进教堂,让他"在温暖一点的地方死去".军人的英勇,智慧,侠骨柔情,在这一组组镜头间展现无遗。整部戏战争场面不多,但是表达得很充分,悲壮的情绪基调里,有着军人们与日本兵斗智斗勇消灭两帮敌人的淡淡的喜悦。

  教堂里的小男子汉话不多,但是特别有男子汉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钗翻墙进来,后来却主动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两个溜出去拿东西的姐姐。请求假神父留下来作为教堂的挡箭牌,女孩子的名额少了一个,他强烈要求自己冒名顶替走进送死的队伍。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父的嘱托。多么让人敬佩的男子汉啊!那个没有现面的逃跑的厨子老陈,作为教堂里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衬托了小男子汉的高大形象。

  为什么墨玉能提出舍生保护女学生?因为她13岁前也是教会学校的学生,保护学生就是保护以前的自己。假神父的女儿如果在世,也是13岁,他是在保护自己的女儿。影片的这些细节,起到了很好的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浦生送进教堂,不仅表现了军人的柔情,更造成了后来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惨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让墨玉为素昧平生的女学生送命准备了感情基础。女孩子关键时候从地窖边跑开,避免了十三钗被日本人发现——这让开始还不准学生进去的十三钗们自责,感动。墨玉大姐大气场的渲染,为后面姐妹们为她所动同意一起代替孩子们送死做了铺垫。一个个小细节,为影片最后荡气回肠的高潮情节打好了基础,让人觉得十三钗们的决定自然,不会太突兀,不做作。

  在横尸遍野的南京,这些社会下层的不够光鲜体面让人鄙夷的社会底层人们,以人性的光辉带来观众们的温暖和希望。

  后庭花里曾唱到"商女不知亡国恨".而今,在这里,商女亦知亡国恨。也是因着她们的热血,这曲壮歌才能唱得足够响亮。

  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也许奥斯卡因为历史背景以及对中国的固有的偏见,不会给我们颁奖。但是,在我心中,这是足以胜过任何奥斯卡电影的好作品。当然,如果音乐方面能更精致一点就更好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题征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142131.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