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时间:2019-07-02 16:22:40 网站:文库114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一本好书会在完本之后也有让人想要写点的冲动,一部好的电视电影也是如此。从没有一部电视剧让我在结尾之后如此感触,如果不做一番梳理对不起导演和编剧制作团队的良苦用心,也对不起腾讯开放这剧在大陆的权限。十集的内容不长,但可以看作是一部超长的电影,也可以说真正好的作品真的不在集数多少,而在于真正的精髓留给人的思考多少。

  从李晓明影院随机枪杀案开始,由于案情的严重性,一直受到全民关注,直至两年后罪犯李晓明被枪决,热度依然没有消除。导演的意图非常明显,把控的整个剧情的节奏和走向,一直把观众的感受从受害者家属、被害者家属、社会舆论、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甚至法律工作者的家属之间流畅切换。

  当我们想对罪犯家属产生指责时,他们的心理境况和生活环境已经非常糟糕,面对社会大众和被害者家人他们无脸面对,无能为力,只能戴起面罩,担惊受怕,隐姓埋名。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没能逃过,只有道歉,可是大众和被害者家人能接受他们的道歉吗?可是除了道歉他们真的无能为力。而另一边是自己儿子无故杀人的不解和被判死刑的无奈,不能接受养了二十几年的孩子竟是杀人犯。双重压力下他们的生活可想而知,换作是观众的我们,能怎样呢?

  受害者父母的痛苦如此血淋淋的摆在我们面前,每一天,每一刻都活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九个家庭的痛苦面射的是也许是九个单位里的数不清的旁人,比如宋乔安无法面对失去孩子的悔痛,只能成为一个工作狂,导致下属怀孕羊水破了也不敢丢下工作,女儿叛逆冷战无法协调,这种间接影响相信定然不在小范围。枪决罪犯应该是所有受害者家属的想法,如果这个罪犯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即使枪决,孩子能回来吗?痛苦能减弱吗?如果我们是受害者家人,能不能原谅罪犯的家人呢?我是做不到,但是不怪也做不到,怪也没有用……..

  作为社会大众旁观者的我们,定然义愤填膺,为受害者惋惜,可是既不能分担受害者你家属的痛苦,也不愿感受罪犯家人的心情,失去孩子的痛苦也只有失去自己孩子才能感受,而罪犯家属是没有资格得到怜悯和同情的。唯一能做的就是跟着舆论导向谴责罪犯,指责罪犯家人,发泄愤怒。而罪犯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罪犯人格形成的原因,犯罪当时的想法有谁在意呢?

  有时候想想作为大众的我们,如果有一个律师为我们认为的十恶不赦的神经病罪犯辩护,我们肯定是将其归列为坏人这一类的,可是这个律师改变了我们一贯认为的好与坏的看法。表面现象是他在为坏人辩护,该被骂被泼粪,被家人误会,甚至最后妻子早产失去孩子,一度为了家人想要放弃,最终还是回到初心,寻找精神病患罪犯的深层原因,才能避免此类相关事件的重演,这样也是给社会给每个家庭敲响警钟,我们在家庭里在社会上,每一句被我们不经意说出的伤人的话都可能导致伤人的恶果。

  在各种网络渠道泛滥的今天,我们更多的能看到各种新闻事件,甚至出现不同版本的同一事件,因此也能随意随心发表言论。之前微博就出现的各种喷子,百度的人肉,都让我们对于个人隐私人权的看法表示堪忧。现在的新闻媒体已经不再只是官方的传声筒,但绝大多数我们还是在跟着媒体给我们的舆论导向,一个事件可以出现多个反转,网民大众像被媒体牵着鼻子走的低能儿,没有自己的判断力,思考力,人云亦云。每个事件的真相只有一个,细节背后的原因我们可以猜测,却不能妄下定论,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当事者经历的心境历程,而我们所看到只能是浅表现象,通过现象提醒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这些角色轮换的任一方,罪犯、罪犯家属、受害人、受害者家属、旁观者,其实我们与恶的距离很近,杀人的不一定是枪和刀,也可能是有声语言或者网络语言。没有距离最接近真相的核心,下的定论多数都是妄论。

  《我们与恶的距离》更像是纪实片,每个人物都是如此真实,普通的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演员似乎真的是事件的亲历者,压抑着悲痛,愤怒,通过每个表情台词贴近我们的生活原型,深刻的感受他们的感受,不矫揉造作,不虚张声势,导演带观众切换的身份角色,改变的事件真实诚恳,能这样直观思考人性多面,真的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剧。

  每个人活着都是难,深呼吸,多笑笑,听说笑会带来好运……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们与恶的距离》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25917.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