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时间:2019-08-26 22:50:29 网站:文库114

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在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手段、方法上探索更适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更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新举措。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我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能够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倡导的基本理念

  1.德育代表了教育中使人为善的意图,是教育目的的最重要成分。这是教育的核心特点,因此德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2.中小学德育工作要遵循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很好地把握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内在联系,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和提高。

  3.道德目标是有层次性的(理想层次、原则层次、规则层次),要尽可能降低德育重心,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大到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加强基础道德教育。

  4、德育工作需要树立 “双主体”教育观,师生互为主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和受教育主体的学生之间,应相互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德育是社会问题,只有联系社会和生活才能解决;德育是学生成长的问题,只有放在成长发展中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德育是情感的问题,要靠情感才能解决。

  6、德育工作同样需要我们“规范求质,科学提质”,要如同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提高那样去追求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科研是学校德育能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关键所在。

  7.每门课程都显性或隐性地存着大量的德育资源,所有任课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挖掘这些资源。在课程之外,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应当是学生道德教化的导师。

  8.全面准确地理解“质量是地”的“质量”内涵。要倡导“德育就是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德育也是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思路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意义与重要地位

  德育是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教育。德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作为构成一个人全面素质的德智体诸方面各有其不同性质的规定性,在一个人身上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诗人但丁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具有导向、动力、保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重视不重视、抓不抓德育就成了区别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周济部长指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要把学生培养成才,首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我们提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主要靠德育工作来完成。”这些话精辟地阐述了德育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德育就是质量”的理念,致力扭转德育工作与教育质量两张皮的现象。充分认识“成人与成功同等重要、成长与成绩同等重要”,努力转变“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现象。必须把德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作为一件事用心来做,抓德育时一定要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怎么体现的,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品德培育起了什么作用。

  (二)遵循规律,更新理念,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社会在变革,世界在变小,文化在交融,科技在发展,人们的认识在不断变化,德育也必须符合社会变化的需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的需要。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理念人本化。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品质发展。要改变传统德育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现象,组织德育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以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为基础,真正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2.着眼育人实效,提升德育生活化水平。社会生活是道德生长的土壤。德育工作要有理想的目标,更要回到现实,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放大德育因素,不断丰富德育途径。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着眼于“高处”,实施于“小处”,以连通生活、利于体验为原则,科学设计、有序推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自觉将道德教育活动融入于学生的生活中,融入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融入于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融入于学生的社会交往中。

  3.适应学生群体特点,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层次。道德目标是有层次性的(理想层次、原则层次、规则层次)要尽可能降低德育重心,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大到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加强基础道德教育。要根据总目标的要求,根据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进一步制定具体的与各年龄段相应的、以培养学生最基本道德素质为价值取向的层次目标和要求。小学阶段注重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初中阶段注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高中阶段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公民素养、社会责任感教育以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中等职业学校还要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心理品质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成分。要根据学校实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要格外重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解决青少年学生学习心理负担过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青春期心理烦恼、升学中的困惑等问题,培养学生珍惜、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态度,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心理自我调节,使学生心里充满阳光,脸上挂满微笑,能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5.有效结合群体的德育管理和个体的德育教育。在面对群体的德育管理方面要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制度管理规范人;在面对个体的德育教育方面要做到人性化和多元化,以人性化教育感化人。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是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人性化教育为重点,把两者做到有效的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努力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声地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要积极探索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三全”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加强全体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学科渗透德育的研究、管理和评价,努力创建德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全员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科教育应承担德育功能。德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充分挖掘各学科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关注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增强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

  高度重视德育队伍建设。要像重视和关心培养选拔教学骨干那样重视德育队伍的建设。要加强研究,认真思考,广泛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切实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各校要逐步建立完善的班主任工作制度,积极改善和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地位和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职称评定、评优表彰等政策制定上要注意向班主任倾斜。此外,要充分发挥学校关工委、法制副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功能,把他们纳入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重要范畴。

  要按照要求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开足开好德育课程,充分保证德育课程质量。结合课程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育人功能,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安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生命教育、性健康教育、远离毒品教育等内容寓于其中。

  (四)尊师爱生、心灵交流、建设和谐师生关系

  教育行为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交往沟通得以实现的,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建设平等、民主、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由于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教育的活力,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上应起主动作用。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崇尚人格独立,他们不再理所当然地认为“尊师就是服从”,不再理所当然地相信“严师出高徒”,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遵循教育规律,改变教育方法,主动适应学生,以心发现心,以爱博得爱。同时要进一步改造我们的课堂,因为师生关系运转的主渠道是课堂,所有的学生,包括学困生,都希望自己的学习生活中,能遇到好教师,能得到教师的好评和重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尊重和满足学生类似的期待心理,把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师生平等合作、民主交流的基础上,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使培养他们尊师的思想,理解教师的育人心情,体察教师的工作甘苦。同时,也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师生关系中不尽人意的地方。进一步优化师生关系,使师生真正互相步入彼此的心灵,可以唤发出更大的教育活力。

  (五)加强研究,科学育人,努力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德育科研是探索和把握学校德育规律,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研为引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深入研究德育基本问题、常见问题、重难点和热点问题。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说“为什么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如人意?我想可能和我们对态度情感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不够有很大关系”。加强“研究”是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紧迫任务,惟研究才有突破、才能创新、才会发展。一要研究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新形势,使德育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二要研究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三要研究新鲜经验,使德育工作不断创新。通过学习研究使我们能够科学回答什么时候应给予中小学生什么,通过什么载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建立起中小学生应有的价值观念体系。同时,还要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教育和保护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六)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努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在学校这个环境中,最值得品味的东西便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有人提出“未来学校之间的竞争是学校文化的竞争”。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来育人是最有效、最上乘的育人之道。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一是要加强校园隐性文化建设。要把创建整洁、有序、优雅的校园环境作为突破口,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校容校貌,使学校成为环境整洁优美、秩序井然、生机勃发的育人场所,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让健康向上、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使学校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二是要加强校园显性文化建设。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以及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布置等,塑造具有鲜明特色、和谐向上的,能体现本校办学理念、精神风貌的校园形象,把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德育特色有机统一起来,创造出具有凝聚力和约束力的区域性文化氛围,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和鲜明的学校个性,并通过它来影响和熏陶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育人功能,办好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等;充分利用学校的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积极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

  面向21世纪,中小学德育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可以努力改变一些可以改变的东西。让学生健康成长,进而让社会有良好的风气,让公共道德水平得到普遍提升,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导意见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27356.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