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也是心灵的约定
时间:2019-12-30 17:03:00 网站:文库114

也是心灵的约定 本文简介:

也是心灵的约定原创:初三(10)李葆微中国古代,多少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为了建功立业而不惜牺牲一切。他们实践了自己与心灵的约定,成了光耀千秋的英雄。(开头概述历史,作为文章的“起”,不合适,文章的“起”应该是作者的观点,陈述概述不是观点,也没有点题。因此要加一句“他们这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约

也是心灵的约定 本文内容:

也是心灵的约定

原创: 初三(10)李葆微

中国古代,多少志士仁人为了国家民族,为了建功立业而不惜牺牲一切。他们实践了自己与心灵的约定,成了光耀千秋的英雄。(开头概述历史,作为文章的“起”,不合适,文章的“起”应该是作者的观点,陈述概述不是观点,也没有点题。因此要加一句“他们这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约定,当然是心灵的约定”)

鉴湖女侠秋瑾,侠肝义胆,不让须眉。她目睹了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为寻找救国之道,东渡日本;后来却被清政府送上了断头台(“送上了断头台”有一种爽快的感受,例如“抗战胜利后,有369名罪大恶极的民族败类,投靠日本军国主义的汉奸,被民国政府送上断头台”。文章用来说侠义之士,革命英烈,显然不合适)。秋瑾为救国而死,她的芳名也得以流传至今。

文天祥也一样,领兵抗元,兵败被俘。“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唱出了文天祥的以死明志,舍生而取义的决心,唱出了他的“一片丹心”。他那崇高的气节影响了多少文人的心灵选择,感召了后代无数志士为正义事业而献身。(二、三段是“承”。用秋瑾、文天祥的典型事例做论据,支撑“‘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约定,当然是心灵的约定”的观点。这个观点是文章题目的反面对照,必须有但不必太详细,以免占用主体部分的篇幅)

辛弃疾却恰恰相反,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还不断遭受排斥和诬陷,心中的抑郁和愤慨无处抒发,仍然忍辱负重,卑贱地活着。和陈同甫书信往来,跟陈同甫唱和,写出《为陈同甫赋壮词》,鼓励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在古代,君王代表着国家,“君王事”就是国家事,“了却君王天下事”,就是实现了对国家的报效夙愿,辛弃疾与陈同甫的约定就是心灵的约定。)自己“鬓微霜,又何妨”,即使满头白发,也在所不惜。辛弃疾不仅为后代留下堪与苏轼媲美的豪放词作,还陈述心灵愿望,鼓励朋友。美哉!壮哉!

历史中的司马迁,才是真正的汉子,上天总喜欢和他开玩笑,“苦其心志”,折辱其人。但他没有英勇地死去,却卑贱地活下来,司马迁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引用原句概述司马迁的历史贡献,简约而有文采。做法值得学习)的《史记》。是什么使司马迁忍辱负重?是心灵的约定,他正是仰仗这份约定,才有强大的动力,才完成了著述历史的崇高事业,才让他永远住进了人们的心里。(注意叙事的角度和叙事的目的。辛弃疾、司马迁生平多少事,传记都有几大本;小小的议论文只能选取支撑观点的小片段、小细节。观点是卑贱的活下去,实践约定,也符合“心灵的”要求;辛弃疾就写“《为陈同甫赋壮词》,鼓励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司马迁就写“司马迁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写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用笔写两人的事迹,用眼盯着主题,用心沟通材料和观点)

也许就是这样,无数的志士仁人,心里都有一个约定,为国家、为民族、为大局而不惜一切,他们或者英勇捐躯,或者卑贱活着,但他们都高尚纯粹,这就是心灵的约定。(四、五、六段是文章的“转”,在这一部分里,有文章的正面主张,有支撑这个主张的重要材料,以及联通材料与主张的分析小结。换句话说,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要详写,字数相对要多,篇幅相对要长,分析相对要透彻)

苏轼、欧阳修被贬之后随遇而安,活出了诗和远方,让中国的文学道走得更远;洪承畴、钱谦益卖身变节,只能作为反面教材遗臭万年。不是所有的约定都是心灵的,高尚纯粹的人才能永远存活在人民的心中。(结尾段是文章的“合”。再从两方面概括的提提正面、反面事例,承接上文,然后推断出“不是所有的约定都是心灵的,高尚纯粹的人才能永远存活在人民的心中”的结论,收束全文,高尚纯粹的人包括为实践心灵之约去英勇的死和卑贱的活。文章起承转合,结构完整,思维严谨,观点也有辩证性,不会显得片面、极端)

也是心灵的约定 本文关键词:约定,心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也是心灵的约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33665.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