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子厚有诗还能改
时间:2019-12-30 17:03:01 网站:文库114

子厚有诗还能改 本文简介:

子厚有诗还能改原创:胡老师少明文讲唐代的诗中只有六句的,很少。柳宗元却有三首,而且都是在被贬永州期间写的。让人感到非常诧异。仔细稽考,发现这三首诗竟然都可以或增益或删减。《法华寺西亭夜饮》该添点题句法华寺在永州市零陵的东山。宗稷辰《永州府志》载:“府城地形高下起伏,冈阜缪绕,郁然耸城之中者,高山为最

子厚有诗还能改 本文内容:

子厚有诗还能改

原创: 胡老师 少明文讲

唐代的诗中只有六句的,很少。柳宗元却有三首,而且都是在被贬永州期间写的。让人感到非常诧异。仔细稽考,发现这三首诗竟然都可以或增益或删减。

《法华寺西亭夜饮》该添点题句

法华寺在永州市零陵的东山。宗稷辰《永州府志》载:“府城地形高下起伏,冈阜缪绕,郁然耸城之中者,高山为最,联亘于城东隅,故又名东山。高山有唐时寺。”至宋改名“万寿寺”,后又改“报恩寺”。明洪武初改名“高山寺”。

据柳宗元《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记述,“乃取官之禄秩,以为其亭,其高且广,盖方丈者二焉”。法华寺的西亭是子厚亲自设计,指挥施工,在法华寺的最高处筑建而成的。诗人在这里接待天涯沦落之友,口讲指画教育后进,更多的是与僧人觉照讨论禅理。文中说“余谓昔之上人者,不起宴坐,足以观于空色之实,而游乎物之终始。其照也逾寂,其觉也逾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那些得道的高僧,整天静坐不动,却足以领悟佛教里的空与色的本质联系,洞悉身心外的万事万物之间消长兴衰的全过程。他们观察事物时,本心越能守住孤独与寂寞,那么他们领悟到得真谛,就越充实与丰富。

清代文学家孙琮说《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的妙处,在第二段“只就觉照,生出一番旷达议论”。由此看来,子厚初贬的郁闷和落寞至此由于时日持久、迁客日众、子弟有成、禅理顿悟而渐渐开释,慢慢的乐观旷达起来了。

《法华寺西亭夜饮》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前句写夜饮地点是西亭,酒友有僧有俗;中间句用两组特写镜头将朦胧的暮色与漫涨的池水、皎洁的明月与窗外的花影,组合成了一组鲜活生动的镜头。由“暗雾”到“明月”,色彩晦暗而光明;由连阶之水,浸漫忧郁到满窗鲜花,欣喜不尽。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体验和环境理解。说明此时,作者已从逃逸规避的心态上升到了与自然融合的境界。但是顿悟的原因和过程,诗中没有任何交代和暗示。我们不妨从子厚的当时写作环境出发,从哲理禅理的角度概括写出“寺荫禅意深,界俗迷痴久”,点明本诗的理趣和意蕴,也讲清了与高僧觉照的绝尘脱俗的友情,为末句的旷达自嘲做合理铺垫,使全诗过渡自然,意脉连通,主旨隽永。请看

法华寺西亭夜饮》

祇树夕阳亭,共倾三昧酒。

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

寺荫禅意深,世俗迷痴久。

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中间须过渡

公元810年(元和五年),诗人被贬至永州后五年,才在愚溪筑屋居住,“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表面上有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更是如此。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点明夜里一场雨后,残云飘散,旭日升起,远近村落,一片光明。中间句“高树临清池”的“清池”即愚溪北池,永州地方;谁是高树,这样遭受风雨打击?“风惊夜来雨”表面上写高树枝叶上的雨点,经风一吹,受惊而落,这里也隐喻诗人自身所处的环境——朝廷不得志,地方不消停。风风雨雨都是作者心灵不安的外在表现。他在《入黄溪闻猿》诗里借黄溪猿啼诉说心怀“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后来升任柳州刺史,写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概括被贬生活的感受,“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就是证据。

末句,诗人把自己融化入景,成为景中的人物,景物与我,彼此投合,有如宾主相得。中间过程跳跃,似乎链条少了一环,衔接不上了。

据考证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的元和四年(809),也就写《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的头一年,他写了《读书》一诗。开头四句“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可以看出柳宗元用以克服苦闷的方法,除了游览山水,寄情外物,以愉悦的感觉折冲内心的郁闷外;还常常读书,此诗即为诗人读书情形和读书感慨的记述。清代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读书》曰:‘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殆为千古书淫墨癖人写照。”意思是痴迷读书的人大都因书而失,也因书而成;失是因为泥于书,成也因为出离书。子厚从历史典籍的阅读中沉思、觉悟,调节情绪,调和琴弦,调适格调,调整方向再出发。

《载酒园诗话》说大历以后,柳子厚始一振厉,篇琢句锤,起颓靡而荡秽浊,作诗其初多务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渐近溫醇。《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就是从“神峻而味冽”,跨越到“渐近溫醇”。这中间须把“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嵌进去做过渡,前后的跳脱跨越才能自然衔接起来。请看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起)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承)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转)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合)

《渔翁》末二句可删

宪宗元年(公元806年),柳宗元被贬至永州,写文为永州山水鸣不平,兴寄怀才不遇;写《江雪》诗,借“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白孤独与高洁之志。渔翁是他自己的化身,也是他的朋友。“清泛三湘夜,中舱听雨眠。楚天闻过雁,北馆未归船。浊酒饮无算,青灯冷不烟。对床工觅句,达旦见新编。”但他并没有无助的凄凉,他还有学生,他口讲指划,后生皆成名士。暂失仕途得意,却赢得百代美名。于是把夜宿渔船后的晨境写成《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晨曦的雾霭散去,西岩的上空风和日丽,潇湘一江波浪绿生,染溪两岸丛篁青湿。渔翁一声欸乃,子厚眼前的水更绿了,山更青了。柳宗元极有层次动态表现从日出的壮丽辉煌,日出后的光明世界,到雾霭中荡舟徐行,橹声催醒江水,吹绿岸树,把眼前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的生活更为美好。

对于最后两句“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从苏轼开始,一直有人主张该删除。苏东坡《冷斋夜话》赞尝此诗时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之此诗有奇趣,其尾两句,即无亦可。”(转引自《全唐诗话续编》)。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

我觉得这话有道理。加上末两句,固然可以表现他的超然达观,仿佛自己是一位云游的仙翁,“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居处如在天际,心得超然尘外。其实他的心情和志趣已经融在前四句里,又何必再明做说辞,更何况写作此诗的子厚的心里已经走出最初的忧郁愤懑,逐渐显得旷达开朗了。

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话不错,《渔翁》就有“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情感基调。

这里我谨以改诗之名,举例介绍柳子厚的诗歌创作和思想转变的心路历程:情绪从被贬的愤懑消极到旷达适应,诗歌从“神峻而味冽”到“渐近溫醇”,这些跨越离不开自然山水沉醉中的消解、历史典籍阅读后的觉悟、教育后进成功时的慰藉,还有与佛门高僧交往中的启发,诸多因素相辅相成,共同促使子厚实现他的“三观”质变,并逐渐走向文学创作的巅峰,为后世的文学留下的彪炳千年的丰富著作。被严羽评为“深得骚学”的唯一唐人。

子厚有诗还能改 本文关键词:还能,子厚有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子厚有诗还能改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33666.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