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品味书香
时间:2020-07-04 17:43:47 网站:文库114

自古以来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如今读书仍不为过,读一本好书,徜徉在书的轻舟之上,赏其精华,品其韵味,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乃至休闲养性时陶冶情操、领悟人生真理的必然追求。(这里反复在讲“读书”,不见题目中的“品味”,不见“香”。开头段请注意严谨扣题。做不好,说你离题偏题,也不冤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要借书籍之梯攀爬到人生的巅峰,不仅要读懂其内容,更要品出其字面内容之外的东西,只有读而能品,才能思其深,见其远,从而使你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使你的内心世界浩渺淡远,使你的人生境界超凡脱俗。(这里好像在说读书要善“品香”,但就是不出现这两个字,尤其是“香”,与开头段一样奇怪。)

品读小说,可以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读《三国演义》要品出它的“三绝”:诸葛亮的智绝、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读《红楼梦》要品出它体物写人、笔触细腻、个性鲜明的文学特点,感受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夫和非凡的艺术技巧,体验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贾宝玉的痴情若狂、王熙凤的泼辣风情。(品读?题目不是“品味”吗?为什么要替换词?不合适。“生活的五彩缤纷”算哪种“香”?不能总结吗?那这段算不算扣了题呢? 还有,写“红楼”这层,在谈艺术技巧。这段中心词难道不是“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吗?)

品读散文,可以感受人间亲情与冷暖。读朱自清的《背影》,体会父爱如山的伟大,父子情深就在不经意的背影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真是爱在不言中,情在一象里。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感受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品味母爱独特的温柔细腻。的确,母爱如水,支持和教育儿子成为一位伟人、一位革命家,其间的途程是何等坎坷,一位在贫病交加、饥寒交迫岁月中的母亲谈何容易!这种母子深情只有在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咀嚼才能尝其至醇。(又是“品读”,又是不见“香”。)

品读诗歌,可以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中,我们品出了东晋诗人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闲适与恬静、淡定与从容;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盼望中,我们品出了一个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的杜甫;在“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深重追悔中,品到了李商隐对感情波折、岁月变故的恍惚与惆怅。只有在诗中,慢慢品味,反复吟诵,久久徜徉,才可见到他被缠绵悱恻、隐晦压抑所掩盖着的内心深处的痛与伤。(又是“品读”,又是不见“香”。 另,行文至此,三段三感受的表意有没有重叠交叉之嫌?三者的序这样排,是不是最合逻辑?还要细思。)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相当于和一个高尚的人在谈话。事实也的确如此。要多读书、读好书。要品其味、感其境、取其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让我们热爱读书,与智者畅谈;品读诗书,让灵魂高贵。在诗书的世界里共享自然之美,共享人性之善。(这都到结尾段要收束全文了,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还是“读书”,不见“品味”,不见“香”。 另,“品其味,感其境,取其精,快乐,自然之美”等词也不能与前文呼应起来,这样的结尾是从前文顺势而下得出的结论吗?只能说是似是而非。这不符合一类作文“严谨,注意照应”的要求。)

邹老师评语:

1.本文选材与立意都无奇,无法做到特别出彩。里面举的例,都是尽人皆知,人云亦云的内容,无独到处。

2.如要写出真的“品读书香”,需要设计:

比如设计这样的三段:

品味

书之德香(品书中之美德,吸收道德营养)

书之形香(品书构章之法,激发创作灵感)

书之言香(品书中之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还可以这样设计:

品味

书之雅香(读经)

书之慧香(读史)

书之异香(读子)

书之醇香(读集)

不管怎么设计,反正文章要见到“品味”,见到“书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品味书香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44067.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