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一次共读《变形记》的经历
时间:2020-09-09 17:10:36 网站:文库114

多年以前,我读了《变形记》那段著名的开头后,又继续往前探索了一阵子,就放下了书本。

那时的年纪、读书的地点什么的,统统忘记了。倒是似乎记得那是一本有点发黄、沾着霉点、装帧也一点都不美的书。书很厚,绿色封皮,纸质粗糙,可能是卡夫卡全集什么的,兴许是盗版。为什么会放下?应该是对书中关于虫子的行动的大篇幅描述不甚其烦,不得要领。

上周邀请女儿和我一起读这本书,跟她说如果她现在能读完这本书,就大大地超过了妈妈。她不以为然,指出我是为了读经典而读经典。我说有些经典就是必读书,读多了经典,你的心里才能有标杆。

上帝有时是仁慈的,老天偶尔也会开眼。女儿这次竟然同意和我共读了。其实,如果她更小更小一些,比如五岁、六岁,她也许会天然地对一个躺在床上的人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虫子的故事天然感兴趣。“他后来怎么样了?有没有又变回人?他的家里人有没有把它养起来?”那个五岁的宝宝一定会缠着我问我一连串的问题,直至我无力招架。

人生落到了最低点 —— 变成了虫子

主人公格雷戈尔变成了那只著名的甲虫后,仍然保持着原先作为人的思考能力。于是叙述在描述他作为虫子的形态及生理感受与他作为一个旅行推销员一早醒来之后的抱怨之间来回切换、游刃有余。

是的,他抱怨自己的工作总要出差,多么累人;认识的人不断变换,不能保持长久深入的友谊;他抱怨每天都得早起,他还记挂着无论如何要赶上早班的火车;可是,他却忘了抱怨自己怎么变成了一只虫子!

由人到虫的变形是一直都在进行着的,或者说由人到虫的完整变形是一点点被发现的。他先发现自己“背如坚甲,隆起的褐色腹部分成一块块弧形硬片,细弱得可怜的腿无助地颤动着”, 接着,“他感到肚子上有点痒,” 继而发现“发痒的地方布满白色小点,说不出那是什么东西,想用腿去摸摸,但立刻就缩回来了,因为一接触全身就起一阵寒战。” 很快,在回应母亲的呼唤时,他发现自己的声音也变了,里面有原来的人的声音,可是还“夹杂着一种好像是来自下面的、压制不了的痛苦的尖声。”

同时,他似乎接受但又没有屈服于他从一个辛苦的人变成了虫子这一作者给他安排的现实,认为自己不过得了重感冒变声了而已,并采取了积极的对策来应对他的生理变化。首要做的事,是作为一只虫子,要像人一样有尊严地起床。

凭着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应该是对虫子的贴身观察研究,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详细描述了作为虫子的格雷戈尔如何起床, 充满了丰富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了每一器官的动作。

正是这些细节,让我女儿看得有些烦了。“我不要看它怎么起床了”,她叫着。我说服女儿再耐心一点,虫子很快就会有大动作了。可女儿更想要剧情、要转折、要结果。

我呢,确实也看得有些啰嗦。但当我后来抛开女儿单独细读时,我就对作者富有逻辑性同时又丰富的描述大为赞叹。我仿佛看见作者边思考边落笔的过程。先试试下半身,哦,不行,细腿不听使唤;现在试试上半身下床,还是不行,头会先着地,容易受伤。

还是缩回床上,不行,还得试试另外的办法,(对应着作者,还得试试怎么往下写)。嗯,冷静地、极其冷静地思考要远比乱拼瞎决定怎么做(怎么写)好。 他尽力注意看着窗外,可惜晨雾不能带给他多少信心和鼓励,那也是作者望着窗外寻求灵感和安慰的时刻。

虫儿一鼓作气,再次尝试,三而不竭。

终于下了床。但是不够小心,没把头抬好,头给撞了,他又气又疼。外面的亲人也好,公司的代表也好,并不知道,似乎也不在意。

卡夫卡将从人变虫的过程写得如此自然,让主人公还拥有会思考的脑,向我们解释着他变为虫后的一次次努力和尝试。他没有过分渲染主人公成为虫后的担心和慌张,我们读者也因其思想而非形态而代入,为他的尝试开心和泄气。我们因和格雷戈尔共享一个头脑、一串思想而感同身受。

作者在写时,以及我们读者在读时,都不忍心说这只虫子怎样了,而是宁愿写(说)格雷戈尔怎样了,并慢慢引进了(经历着)人到虫的缓慢而坚定的变化 —— 没有人的声音了,背上的壳、两排细腿…., 像虫一样吞咽口倒在沙发上的咖啡、慢慢将自己朝着门口移去,吸引他的是食物的气味,开始害怕高而空的房间,喜欢钻进长沙发底下,并感到很舒服……

作者也坚持用“他”,而非动物的“它”来描述这位主人公。作为一只变成了虫子的人,他依旧在寻求人类间的温暖。 摔下地的时候,他又疼又气;转锁的时候,他希望大家能为他高呼助威,求之而不得,他只能“想象他们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他的努力”,并努力着他的努力;他希望大家能够给他同情之理解 —— “他还陷于困境中,请不要雪上加霜”。

他想象着家人们的反应,一方面期待他们对他友善并把他依旧当作人,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的反应无可厚非,毕竟他变成了一只虫子。

最大的变形和不变形

我和女儿讨论,《变形记》里最大的变形和最夸张的地方是什么。她说是格雷戈尔变成了一只虫而不自知。是的,适应了虫子身体的格雷戈尔仍在以人的思维思考问题,并几乎处处为他人考虑。

可是,也许更大的变形,是他的家人的变形。作为儿子、哥哥的格雷戈尔出于某种原因变成了一只虫子,家人的反应从惊讶不敢相信、哭泣无法接受,到用不新鲜的食物喂他, 到把他的房间堆满杂物,到释怀他终于死了,到憧憬新生活,好像没用几个月。可以说,他的家人完成了最大的变形。甚至没有人关心他为何变成了一只虫,以及怎样能让他再变回人这两个至关重要的议题。

我想,再大的变形,也是基于生活的变形。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生病、失败、犯错、陷入低谷,最差也就是变成了一只虫,那么家人和朋友的反应和态度有没有变形呢?他们是否关心“Why” 和“How”这两个终极问题,还是认定你就是一只虫子,所以要用对待虫子的方式对待你?

而最大的不变形,也是家庭关系实质内核的不变形。

我们可以看到,小说中父亲是最先对格雷戈尔抱以恶意的人。父亲“毫不松懈地赶着他,发出嘘嘘的叫声,像一个野人似的”;父亲“随时都可能给他致命的一击”;父亲“看不到他遇到的具体麻烦,只需要一个结果 —— 赶紧回自己的房间!并用更大的声音驱赶格雷戈尔向前走”;父亲“在后面重重地给了他解脱性的一脚。他跌进房间中间,身上流血”……

父亲给了格雷戈尔最先的打击并一以贯之,父亲的打击永远狠、准、稳。

如此父子关系下的儿子呢,具有了讨好型人格。哪怕变成了虫子,此种人格依然如影随形,慌乱而自卑。

—— 他作为虫子,明明转身很缓慢,却害怕这会使父亲不耐烦。

—— 他想,如果父亲不发出这无法忍受的嘘嘘声该多好啊!他一直用心地听着这嘘声,快要整个地转身时,又搞错了。

—— 他将身体紧贴着门,这样父亲一进家门便可以从门后那儿看到他,知道他怀着最良好的意愿, 要马上回自己房间。

—— 父亲追赶他时,他是如此害怕,却不敢逃到墙上或天花板上,因为他觉得父亲会认为那是一种特别的恶意。

……

有学者考证,卡夫卡的父子关系非常恶劣,卡夫卡在他36岁时写的《致父亲》的长信里,细述了他对父亲的畏惧。网上查到的卡夫卡的照片可以看出,卡夫卡敏感、紧张,紧绷,像一只遇到危险的警惕的小动物。

一些联想

《变形记》是我读的第一本完整的德语译成汉语的小说。我确实觉得,它有着丰富的细节,还有充满逻辑性的步骤和结构。虽然夸张到变形,仍然有理可循。这应该是我欣赏的那一类小说。理智、清醒,同时又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

我想,卡夫卡可能并无意于开创现代文学,但是现代文学却认了他做开创者。

读《变形记》,让我联想到了毕加索的画。夸张、变形。一查,两人的出生相差两年。文学和艺术也许就是如此相通。

碰巧,读完《变形记》后,又看了一会儿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这两部毫无联系的经典作品在我脑中形成了一些联系。两部作品都将主人公推入了绝境 —— 一个变成了虫子(荒诞),一个蒙冤入狱,被判以两个终身监禁(写实)。《变形记》考察了虫形人与外界,尤其是亲人的关系,探索了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肖申克的救赎》则更加强调人在绝境下的主观努力,自我的救赎。没有了家庭的爱,一只虫子孤独死去。有了信念,人还将复活。

而我的女儿,也由《变形记》联想到了她最近看的一部日漫,说挺有卡夫卡的风格,并像我要求她读书那样,邀请(要求)我共观日漫。我在不得已同赏日漫时,由于过于懈怠而不小心睡着,她气急败坏地说:你看你还是不知道欣赏好作品。

嗯,有条件接受批评。看来,路漫漫其修远,该喝咖啡就要喝咖啡,该认真睡觉就要认真睡觉,反正,醒来变不成一只虫,也化不了一尾蝶。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一次共读《变形记》的经历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47309.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