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参考)
时间:2021-04-02 18:51:36 网站:文库114

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参考)

  一、坚持健康优先,全面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一)完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制度设计。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实施意见,在制定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把是否对人群的健康产生影响、能否提高人群健康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效果的因素,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防治,解决好农产品、工业用品、建筑装修材料、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等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强化党委和政府责任,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健康维护和促进职责,广泛深入实施以健康农业、健康工业、健康服务业为主的大健康产业行动计划,营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各级党委、政府要牵头建立完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部门之间在健康领域的沟通协作、畅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参与途径,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顺利实施。

  (二)强化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工作措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涉及民生的重大公共决策、重大项目等论证、评估时,各级政府要主持召开健康影响评估会,积极主动听取卫生与健康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审查制定出台的公共政策、引进的重大项目是否存在危害公共健康的制度缺失、设计失误等,并严格按照健康影响评估结论整改落实。各级政府法制机构在对规章、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决策进行合法性审查时,要会同卫生计生部门,对涉及影响公众健康的内容进行审核;在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备案审查时,要将有关影响公众健康的内容纳入重点审查范围;对存在危害公众健康内容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坚持依法对城乡规划、工矿企业、住宅建筑和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新建、改(扩)建项目设计方案进行卫生学审核和健康评价,确保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有效落实。

  (三)建立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健康政策制定公众参与机制和行业协作机制,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质询、公示、论证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逐步建立健康融入各项政策长效机制。要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对造成重大健康影响的政策、项目实行健康影响评价“一票否决”。探索将健康指标的改善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激励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力争把对公众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降到最低。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障、职业病防治等健康相关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群众健康权益的落实,对违反规定造成重大责任事故的,要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二、坚持深化医改,统筹推进医疗医药医保等各项改革

  (四)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突出公立医院公益性,健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的补偿机制,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的原则和“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步骤,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动态调整机制。稳步推进编制人事管理改革,合理下放内部分配权、岗位设置权、人事管理权,形成政府举办、部门监管、医院依法自主管理的运行新机制。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岗同酬原则,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体现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公立医院薪酬制度,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鼓励社会办医,引导社会资本直接兴建医疗机构或参与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疗机构规模化、多层次发展。

  (五)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服务网络、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认真落实市级医院xx+n种、县区医院xxx+n种、乡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xx+n种的分级诊疗病种规定,通过医保支付、价格调控、多点执业、惠民便民等措施,促进医药卫生工作重心下沉、资源下沉、人才下沉,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力争xx%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就诊,引导三级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重点发展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xxxx年,基本实现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公平可及,整体水平和效率明显提高;就医秩序得到改善,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就诊比例明显提高,二、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例明显降低;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群众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住院费用个人支付比例降低到xx%以下。

  (六)深化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改革。健全全民医保工程,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和经办管理,加快组建市、县(区)城乡居民医疗健康保障机构,实现覆盖范围、筹资政策、保障待遇、医保目录、定点管理、基金管理“六统一”。完善筹资机制,提高筹资水平,确保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xx%以上。健全与筹资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保待遇调整机制,积极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直接结算,群众合理异地就医即时结报需求得到满足。强化医保基金收入预算,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提高基金管理和使用效率。推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和慈善救助有效衔接,建立完善“一站式”服务机制。大力发展各类医疗、疾病、失能收入损失和长期护理等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业务。

  (七)巩固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积极推行药品采购“两票制”,减少药品流通领域中间环节。加强药品配送企业遴选管理,建立在市场运作中的配送企业遴选和退出机制。开展基本药物配送企业产品供应规范跟踪检查,强化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和预警,完善药品储备制度,保障基层药品供应。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加强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监测,不断提高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加大对药品和耗材零差率销售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力度,坚决切断以药补医链条。建立商业贿赂黑名单制度,对药品企业发现有回扣品种的,列入黑名单,取消供货资格。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投入,提高特殊人群基本药物保障水平,探索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及老年人医保目录内药物全额保障工作。

  三、坚持预防为主,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与健康服务水平

  (八)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完善“管理机构下基层,疾控机构进医院,健康教育进家庭”制度,强化预防接种安全管理,巩固免疫规划工作成果,推进重大疾病防控规划实施。进一步完善疾病谱分析制度,健全完善大病调查制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机制,每年选择若干患病人数多、医疗费用高的病种,开展患病原因调查和全社会预防干预,有效减少患病人数。扎实开展传染病监测报告,落实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加强结核病人早发现和规范治疗管理。健全鼠疫防控体系,严防人间鼠疫疫情发生和传播。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加强培训演练,增强保障装备,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加强危险因素监测干预,重点加强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早筛早诊早治工作,完善随访服务和康复指导,降低慢性病患病率。落实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职责和相关部门的服务管理职能,加强精神疾病防治,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登记和救治管理,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继续做好布病、包虫病、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工作。

  (九)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有效整合和利用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推进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等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逐步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开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基层医疗人员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到“十三五”末,xx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xx%以上,xxx%的养老机构能够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深入推进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全面提高妇幼健康综合服务能力。改变xx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功能定位,与新建的xx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整合,建立xx市妇幼保健院,融合市级妇幼保健、综合医院妇产科及儿科资源,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提高妇产科、儿科服务水平。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大力推行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稳步推进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加大对耳聋、先心病、白血病等儿童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力度。实施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餐计划,推进儿童营养改善。全面落实学校卫生规章制度,特别是学校装修备案检查验收制度,消除装修及教具污染的健康影响。加强青少年近视、肥胖及常见病防治。重点完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互动机制,重视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化青少年控烟工作,防范青少年“网瘾”的发生。健全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康复科室建设和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康复服务。关注流动人口健康,建立流动人口基本医疗异地就医、异地报销制度。开展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健康档案,持续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十)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建设。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健全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报告和管理网络,推进职业病预防、诊断、救治、康复规范化服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辐射防护。依托市、县(区)综合医院建立市、县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中心,健全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各类突发事件专业化卫生应急队伍,不断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力。加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和红十字道路救护站建设与管理,加快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和红十字生命健康安全教育项目建设,广泛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全市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全面加强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体系建设,扩大城乡综合监督执法覆盖面,全面提升综合监督执法能力和水平。

  四、坚持能力提升,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十一)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xxxx—xxxx年)〉的通知》,县区制定出台本辖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科学制定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配置、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等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政府责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计生综合监督、妇幼健康和计划生育、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和队伍建设。打破行政区划和地域限制,整合市属所有公立医院、xx区中医院和区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资源,组建xx市医院集团,对全市医疗资源进行深度整合,实行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服务半径,建立以市区为中心的城市医疗主服务圈和以xx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医疗副服务圈,并将医疗服务范围拓展到周边地区。同时,引入高端专科医疗团队,补充特殊医疗需求,为社会办医留出足够空间。到xxxx年底,形成“两圈一补充”的总体医改架构。“两圈”之间为紧密型医联体,“两圈”内部实行一体化医疗,建立统一的人事薪酬和绩效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医疗资源过于分散、服务能力不强、基层工作力量薄弱的现状。

  (十二)实施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市县两级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医院业务用房和设施设备条件,加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力度,到xxxx年,争取建设x—x个省级临床和中医重点专科,重点建设x—xx个市级临床和中医重点专科,形成专业齐全、中西医并重、能力适宜的学科体系,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提高一个层次。进一步强化基层急救网络建设,形成网格化的县域内急救网络体系,着力提升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持续开展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活动,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提升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就医。加强医疗服务行业监管,推行“八八排队”和xx项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对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和医疗机构合理用药、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以及检查检验、自费药品、医用耗材占医疗费用比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查处不合理诊疗行为。进一步加强医疗纠纷调处,完善第三方调解机制,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

  (十三)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市、县区公立医院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健全完善全员聘用制,全面推行医务人员同工同酬制度。积极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充实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全面推进临床医师传、帮、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加强妇幼保健、产科、儿科、精神病、院前急救、中医药、老年病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工作。加强医学学科和专业团队建设,培养一批中青年高层次学科领军人才。健全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制度,坚持圈内一体化管理模式,医务人员轮值服务基层医疗机构,切实解决基层留不住人才和医疗服务能力不高的问题。

  五、坚持健康理念,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十四)深入推进健康促进模式改革。贯彻落实《xx市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实施意见》,整合卫生计生机构人才技术力量,组织稳定的专业团队,持续开展城乡居民巡回体检和健康咨询活动,加强城乡居民健康服务和管理。推行各级医疗机构城乡居民医保总额包干加适度奖惩和公共卫生均等化资金支付方式改革,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资金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室倾斜,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健康管理员入户进行慢性病指导,到xxxx年,以户为单位签约服务全覆盖。推广“村级三件事”(刷写健康文化墙、开展村民健康沙龙和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进家庭),持续开展城乡居民健康知识讲座,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在医务人员中倡导绿色疗法,逐步减少不必要的“终身服药”、不必要的输液和不必要的治疗。

  (十五)深入开展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市、县、乡(镇)、村四级健康教育网络,强化健康教育队伍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开展社会动员、倡导健康理念、传播健康知识的业务技能和水平。落实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扎实做好健康巡讲活动,推进健康促进县区、健康促进医院建设,开展居民素养监测工作。加大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推进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和传染病防治素养、妇幼健康素养、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等项目,开展食品安全、精神卫生、地方病、慢性病、传染病、职业病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工作,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教育引导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全面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到xxxx年,城乡健康素养水平达到xx%以上。逐步建立城乡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系统,推进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

  (十六)深入推动健康城市和村镇建设。将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作为“健康xx”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环境宜居、服务便捷、人群健康、社会和谐、富有活力的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实现城乡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到xxxx年,建立健全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管理机制,基本形成一套科学、有效、可行的评价体系和可推广的建设模式。到xxxx年,国家卫生县城(乡镇)比例提高到xx%,xx%以上的村庄达到环境整洁的目标。充分发挥市、县区爱卫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水平,大力改善环境卫生面貌,有效防止空气、土壤、水质、农产品、建筑装修材料、食品等污染,减少疾病发生。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村改厕进程,xxxx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xx%以上。建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有效控制病媒生物传染病的传播。

  (十七)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贯彻落实《xx省全民健身条例》,加快建设健身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与现代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全民健身设施,改善群众健身条件。到xxxx年,基本建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推广适合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等重点人群的健身运动方式,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和慢性病预防中的积极作用。大力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健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严格落实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广泛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体育健身竞赛活动和“工间操”活动,发挥各级政府、体育协会、行业体协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

  六、坚持中西并重,全面落实中医药发展任务

  (十八)持续完善中医药发展体系。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加大中医药发展投入保障力度,推进中医药快速发展。加强市县两级中医药综合管理,各级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强化中医药专业科室建设,切实推进中医药和西医融合发展。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

  (十九)推动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完善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评价体系,全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健全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规划,以中医康复、治未病、中医儿科等优势专科为重点,建成覆盖各专业的各级中医药重点专病专科,在综合医院推进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建设。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大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使xxx%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xx%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深入开展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

  (二十)深入推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持续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中医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养和“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及全市四级师承教育工作,培养一批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优秀人才。继续开展名中医评选、中医世家申报工作,加强各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资金,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于临床实践的中医理论创新和应用研究,开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老年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等x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治未病、康复技能开发,增强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积极探索建立融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于一体的医院发展模式,推动全市中医医院医疗工作重心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

  七、坚持产业融合,全面推动健康服务产业发展

  (二十一)大力发展健康药食材产业。围绕绿色化引领、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效益化提升,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以甘草、白芍、枸杞、黄芪、麻黄草、肉苁蓉为重点,建成至少x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加大引进推广种植“赏食药”多功能中药材品种的份额,建立百亩以上“游园”中药材基地xx个以上,配合美丽乡村药膳保健养生服务产业,为中药材保健养生服务业提供药源产品。加强中药材及饮片质量监督,打造精品中药材,推动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药种植基地,将打造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与“紫金花城·神秘骊靬”大景区建设有机融合,大力种植薰衣草、马鞭草、琉璃苣等香草花卉。以优势资源为依托,集约项目,集成技术,主攻种子种苗引进培育,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突出大宗药菜规范化基地建设,改善药菜品质,发展药菜两用蔬菜加工产业,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围绕药菜两用蔬菜开发相关产品,提高药菜两用蔬菜附加产值,增加农民收益,促进xx经济社会发展。

  (二十二)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依托八冶·康颐幸福e家养老康复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建成xx市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公立医院与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实现全覆盖,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开设老年病科,老年病床占医院总床位数不少于xx%。鼓励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堂),继续探索与区域内养老机构建立医养协作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建立预约就诊、转诊绿色通道,逐步构建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开设老年病房、家庭病床、老年护理病房、医养结合病房,广泛应用中医药技术,对长期卧床患者、晚期姑息治疗患者、老年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提供康复、健康教育、临终关怀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养老和日间照料机构设立医务室或卫生保健室,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集医疗、护理、康复、居住等为一体的养老院或康复医院,开展差异化的医养需求服务。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的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康复辅具、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二十三)推进健康旅游产业升级发展。针对市场服务需求,依托中草药花卉种植基地规划建设中医花苑,开发推拿按摩、针灸拔罐、花浴药浴、药膳美食等可体验、可消费的养生旅游产品,推进香草花卉养生产品进景区、进宾馆、进餐馆、进乡村。以紫金苑景区、植物园、玫瑰谷、双湾香草小镇等景区为依托,发展生态体验、度假养生、田园养生,打造生态养生旅游产业;结合紫金苑景区小木屋别墅、胶囊宾馆、婚庆度假宾馆等项目,配套全方位的康疗及养生设施和服务,打造养生居住社区,发展养心养性旅游产业;依托xx峡、北武当山、xx车辘沟石林等旅游景区,发展户外运动、户外露营、徒步旅行、探险等具有消费引导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围绕建设体育休闲城市,积极开发体育赛事、沙漠越野体育旅游产品,高标准建成南坝寺儿沟滑雪场,开发建设青少年生存训练营主营地和鲜花研学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健身休闲产业带。

  八、坚持科学规划,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

  (二十四)推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纵横联网,规范标准、资源共享,多方投资、分级负责”原则,建立完善市县两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整合预防、妇幼、保健、医疗、计划生育、科研等各级各类健康相关机构信息系统服务功能,实现人口健康基础信息多源采集、分类管理、专业开发和共享使用。建立完善标准化的医疗机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整合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资源,实现每位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张功能完善的健康卡,拓展“互联网+健康医疗”便民惠民服务。积极推进居民健康卡与社会保障卡、金融IC卡、市民服务卡等公共服务卡的应用集成,实现就医“一卡通”。

  (二十五)推动健康信息应用工程。构建覆盖全市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横向联动,让群众就近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评价体系、医疗机构检查结果共享和互认机制,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医疗费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探索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防控能力,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九、坚持加强领导,全面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

  (二十六)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卫生与健康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和建设幸福xx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实抓好。要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县区均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卫生与健康事业领导小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全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事业工作格局,把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确保“健康xx”各项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

  (二十七)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根据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需求,重点做好全民医保、重大疾病防控、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健康素养提升、中医药能力提升、健康信息应用等方面的财政支持,确保投入到位。引导、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统筹资金运用,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拓展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元投融资格局。

  (二十八)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情况纳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每年组织对下一级党委、政府和同级各相关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督查考评。把深化医改任务和主要健康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班子履行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职责的实绩考核与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不力、工作滞后的,对其党政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严肃问责。

  (二十九)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维护、促进人民健康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推进“健康xxxxxx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大措施,宣传报道“健康xx”建设的新亮点、新成效,加大对卫生与健康行业的正面宣传,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建共享健康xx的浓厚氛围。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正常医疗秩序。大力宣传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健康促进技能,引导公众确立“个人是健康责任第一人”的意识,主动参与到健康服务和管理中,营造人人关注健康、个个参与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参考)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55442.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