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我心归处是敦煌》观后感范文
时间:2022-08-05 14:29:30 网站:文库114

《我心归处是敦煌》观后感范文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却把美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莫高窟;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用毕生的精力保护莫高窟;她是学识渊博的学者,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位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默默守护着荒漠里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她用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初心,什么是坚守,她就是“文物保护杰出贡献”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改革先锋、感动中国人物——樊锦诗。
 
  近期,我拜读了她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感受颇深。我一直对历史抱有敬畏心,因为我觉得人的生命是那样短暂,与这些历经千百年风霜仍然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能够有一面之缘,由此了解神秘的历史,是一件特别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骨子里,我热爱历史,热爱考古,热爱一切经过岁月洗礼仍然给人以精神鼓励和指引的伟大艺术。而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及其守护了半生的敦煌,给了我最初的感动和最好的精神食粮。在她的自述里,可以看到几代人对于莫高窟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从沙害治理、壁画修复到数字敦煌,无数敦煌人将自己的一生贡献在这片大漠上,那种纯粹的信仰和坚守,读来让我为之动容。
 
  坚守大漠,陶铸“成林敢锁狂沙舞,独木能将傲骨扬”的铮铮风骨。余秋雨在描述莫高窟时这样说过,“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这种生命的壮阔吸引着几代莫高窟人以对敦煌文化艺术的热爱和敬仰之心,扎根大漠,在黄沙飞扬、无电无水、物资匮乏、交通不便、枯燥孤寂的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创了莫高窟保护和研究的基业。樊锦诗正是这样痴心的守护者。从北大毕业的青春少女,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中年时代,到耄耋之年,日子在鸣沙山的日出日落中消失,她的脚印留在了宕泉河西岸的洞窟里,她用毕生的精力从事着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平凡而伟大。在漫长的岁月里,在贫瘠的大沙漠,在枯燥的工作中,樊锦诗有过动摇,有过犹豫,有过徘徊,但是,最后她还是选择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敦煌的流沙和千佛洞,用一辈子的时光坚守在莫高窟,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不舍初心得始终。
 
  甘于奉献,锤炼“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坚定意志。古有沙场将士塞北戍边忠魂长存,今有“莫高人”玉门关旁奉献终生。莫高窟条件艰苦、工作辛苦、生活清苦,但却集聚了一批批想干事、能干事、善干事的优秀人才深耕于此,用青春汗水谱写“莫高传奇”。“莫高人”的甘于奉献精神是支撑樊锦诗的精神支柱,耐得住寂寞是对樊锦诗毅力的考验。文章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成正果”。一代代“莫高人”在茫茫大漠中如胡杨立定于沙海,牢记初心使命,择一事,终一生,在莫高窟默默坚守着,用毅力诠释演绎着“守一不移”的人生。拥有对中华文化一片赤诚之心的不止樊先生一人,还有放弃自己的考古工作来敦煌陪伴她的丈夫彭金章先生,以及敦煌研究所一代代的工作人员,为了这份事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留在了敦煌,这份情怀令人动容,这份牺牲,让人感动。(wWw.Wk114.Cn 转载请注明 ) 
 
  勇于担当,恪守“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铿锵誓言。面对敦煌文物流失、石窟遭毁的境况,常书鸿、段文杰等一代代“莫高人”毅然扛起重担,通过建立研究院、修复壁画石窟、推行保护制度等举措,让敦煌瑰宝重新焕发光彩。1998年,将满60岁的樊锦诗成为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院长。当时她还有半年就要退休了,没想到在院长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樊锦诗说,“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无愧祖先、无悔后人,这就是担当,就是使命”。使命召唤担当,榜样引领前行。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敦煌守护者,无悔扎根大漠,奉献青春年华,自觉担负起敦煌文化保护传承的重任。从文物修缮保护,到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敦煌文化守护人们一代代接过接力棒,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正是有了他们,今天的敦煌,如飞天盛装,曳裙而立。
 
  开拓进取,激荡“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壮志豪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随着游客的增多,岁月的风化,莫高窟文化在无形中遭到破坏,保护莫高窟,任重而道远。樊锦诗坚持退休不褪色,不断探索创新,年过花甲创立了“数字敦煌”,只为了让莫高窟“容颜永驻”,她的执着坚定让“数字敦煌”成为现实。同时,她积极推动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让敦煌石窟迈上科学保护新台阶,造就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文化盛景。敦煌之盛大,不只是因其艺术的壮观,更在于“莫高人”的坚守与创新,为这个时代树立了难能可贵的精神坐标。从青丝到白发,守敦煌五十余载,我看到的是樊锦诗高大的背影,看到的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看到的更是闪耀的民族精神。
 
  书的最后,樊锦诗用了一句话来概括她此生与敦煌的关系:“我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不是敦煌需要我,而是我离不开它”。就是这样一句平淡朴实的描述,让我瞬间破防。被多元化的时代浪潮冲得晕头转向的青年时常羡慕那些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大家,心向往之,同时又疑惑丛生,他们怎么就能从茫茫沧海中精准地抓住那属于自己的一粟呢?我想,面对人生极大的不确定性,我们每个人都似一叶扁舟,难以在惊涛骇浪间掌握方向,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握紧手中的桨,每时每刻,不停歇地划着。就像在大学里精于学业、在敦煌担起责任的樊先生,人生有时或许就是需要“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的态度,对自己的每个选择负责,在任何阶段都不忘初心,做到不负光阴不负此生。
 
  “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激励着一代代“莫高人”不忘捍卫文化遗产初心、牢记传承中华文明使命,守护着莫高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财政青年干部,我们应从历久弥新的“莫高精神”中采撷能量,永葆初心、热情、追求,乘着时代的风云,以微毫诠释盛大,以坚守诠释初心,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不负于心,不负于行,努力成为各自领域中的“莫高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心归处是敦煌》观后感范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92296.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