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时间:2022-08-23 14:25:09 网站:文库114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今年2022年暑假,当属我第三次阅读。想想这三次阅读时间分别是在我参加工作的第9年、第17年和第20年,同一本书、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阅读,感受真的不同。今年暑假之所以再读这本著作,多多少少是受了俞特的影响,也因为李敏老师的提议。俞特说,经典著作他会反反复复看很多遍,比如《道德经》《学记》《论语》《给教师的建议》等,过一段时间又翻出来看。他说现在所谓“新潮”的教育思想,其实早就被前人说尽了。他不太喜欢看现在市面上的“新书”,因为现在的人出书太快了。在碎片化阅读泛滥的今天,能够在“静悄悄”的暑假,静下心来专专心心地三刷这本38万字的“大部头”书籍,慢条斯理地领悟每一条建议,细细体会字里行间的韵味儿,感觉确实不错。可能心境不一样,也可能阅读时机不一样,和前两次相比,我觉得这一次我读得更认真,更仔细,更走心。往往一段话,我会来来回回看上好几遍,一边看一边思考:它就是现在倡导的什么思想,我们现在提倡的某一种做法实际上就是顺应了哪一条教育规律等。思虑甚多,现撷取一二。

  一、注重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书中指出,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这是一种什么工具呢?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思维)、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

  后三者与当下2022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会”不谋而合,就不再赘述,我要重点说说“读”“写”的能力。学生一旦进入小学,不管是语文课还是数学课,每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换着花样儿读、写,那是不是说几年下来每一个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读、会写了呢?其实未必。怎样才算“会读”,书中有详细的解读。“所谓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这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也就是说,如果学生不能把各个词语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他就没有剩余的精力去理解所读东西的含义,因为他的智慧的全部力量都消耗在阅读过程本身上去了,他已经没有功夫思考所读东西的意思了。关于正确而流利地书写,书中指出:“到了某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还应当掌握迅速书写的技能,以便做到能一边书写一边思考。应当使书写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就是说,要使学生达到不必思考怎样把字母连接成词以及他在写什么字母的程度(俄语),应当是所写东西的内容占据着学生注意的中心。”这是十岁学生必须要达到的读写水平,否则读写能力就会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障碍。想想我们的学生,即使到了五、六年级,都还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是达不到这个读写水平的,难怪会成为学困生。

  以前总觉得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应该是语文老师的工作范畴,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也就“顺便训练”,似乎并没到“非练不可”的程度。经此一读,学生读写能力的重要性可谓举足轻重。今后我会把数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要刻意为之。

  二、帮助学生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要从小不断体验劳动带来的尊严、荣誉感和自豪感。每每说到学生“劳动”,多数人会把“劳动”默认为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而忽略了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脑力劳动。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

  我们要让学生从小卑视无所用心的现象,把懒惰和游手好闲看成可耻的事,要让学生体验劳动者的尊严感:一个人不做出一点什么事情来是可耻的,不动脑筋思考是可耻的,无所用心虚度终日是可耻的。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荣誉感,教育他们端庄正派,自己尊重自己。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我们老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教给学生去克服困难,这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这些困难,要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虽然艰巨然而受益极深的道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竭力追求在学习上达到最好的成绩,端正态度,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并且被这种愿望所鼓舞。要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和体验到自己在智力上和思想上的成长,为此而感到自豪。

  在平日的教学中,如果一遇到难题,生怕学生做不起,老师便憋不住“先讲再做”,或者碎片化教学,拾级而上,步步为营,看起来课堂顺畅无比,但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真正训练。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

  三、使旧知识成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

  书中指出: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这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所背负的知识的“行囊”便越来越沉重,学生便感到自己越来越不堪重负了。我们要开展结构化教学,将点状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在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座桥梁,将学生的“明白”引向“数学的明白”,让学生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从而大大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让学生体验到智力发展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我们不提倡死记硬背,我们提倡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知识之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92675.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