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时间:2019-05-16 10:47:53 网站:文库114

  住房变奏曲

  ——我与改革共成长

  邓连朝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安居乐业——古往今来人们的孜孜以求的理想生活,有且只有在改革开放后得以真正实现。围绕着住房的话题,让我们穿越时空,重温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光荣史。

  漏雨情结的老屋。从我记事起,我家里的三间土屋,一下雨就漏房,尤其是秋雨连绵时节,更是严重。无论是外间屋,还是里间屋,都漏遍了,甚至连睡觉站脚的干地方也找不到。每每风雨交加的夜里,父亲都披着塑料布上房维修,我们眼巴眼望地盼着赶快修好,遗憾的是,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一次次的由希望到失望的演绎中,我们苦争苦熬,艰难的生活着。一家人挤在一块塑料布下,盼望着天亮,盼望着雨过天晴,盼望着能有个结结实实的房子住。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我,好了伤疤忘了疼,好天好地的日子,照样疯玩不已。在玩的过程中,看到村里条件好的有四梁八柱的,墙倒了还能住的,用砖支撑起梁的房子,明三暗五的抱厦,甚至还有墙外皮用蓝砖包裹的“砖房”心里往往羡慕不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冬暖夏凉,遮风避雨的温馨港湾,那时候真成了一种奢望!

  砖木结构房子的活跃舞台。当历史的车轮驶进了20世纪80年代,拉土垫宅子,盖砖房就成了改革开放之初广大农村的主旋律。一辆辆小驴车,载着满满的一车土,络绎不绝的穿梭在起土坑到村里的乡间小路上。彼此间打着招呼,装土期间,议论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变化,彼此分享着一年一个台阶的喜悦与幸福,大有郭立波写的《分马》中热火朝天的情景。又是赶着小驴车从砖瓦厂拉来一块块红砖,从山里拉来石灰,在四邻八家的协助下,从三间到四间到五间再到月台,房子一次比一次盖的大,盖的好,盖的高!新房子包围着老村里的土房子,一个个流光溢彩,富丽堂皇的新农村拔地而起,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了高歌猛进的改革开放进行曲!

  楼房瓦舍的新农村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广大农村不再满足于平房建设和翻修了,而是用实际行动演绎了农村城市化进行曲。靠街边路边的人家,纷纷盖起了二层小楼。拿我们不到千人,三、四百户的前胡村来说,近年来盖的楼房不下20座。看着一橦橦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耳闻目睹着乡下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心中不禁感慨着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

  农民进城的急奏章。去年寒假期间,应本家侄子之邀请,我在县城首次参加了纯粹是在县城买楼定居的前胡村民聚会,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更令人喜出望外的是,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我们小小前胡村新老童村居民就达到了30多户,而且绝大部分是近两年刚在县城买楼的“暴发户”。他乡逢知己,县城聚故人,农民进城新亮点,令人目不暇接。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的激动之情。当我们酒酣耳热之际,豪言壮语、气势豪迈地规划建立前胡东村时,更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安居乐业,可见房子问题的重要性。改革开放40年,在农民眼里可谓是一个住房变奏曲。伟大的改革开放,解决了千百年来的安居工程问题。分享着共和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辉煌成就,尤其是近五年的累累硕果,何其骄傲,何其快乐!

  绿色畅想曲

  孙连松

  “向历史回望,好一座繁华古县,在绿野穿行,好一幅秀美画卷……”

  每当听到这优美动人的歌声,一种沁入肺腑的亲切感,便油然而生,仿佛一股绿色的泉流在心底生发,在脉管涌动,在胸中荡漾;一幕幕绿色场景在脑海浮现,在梦境变幻,在眼前铺展……

  绿,是大地的底色,活力的本色,希望的颜色。绿,浸染到哪里,哪里就一抹苍翠,一片葱茏,一派生机;绿,流淌到哪里,哪里就一泓碧水,一园花草,一带芳林:绿,绵延到哪里,哪里就一座青山,一道锦屏,一帧画轴……

  绿,装点着人们的生活。在房前屋后,在庭院阳台,在堂间窗口,处处都有绿的枝条,绿的叶茎,绿的身影,绿的风姿; 绿,陪衬着你我的人生。昼夜更替,日出日落,风雨霜雪,四季轮回,花草荣枯,唯绿依旧;绿,伴随着人们的履历。无论你走到哪里,身居何处,踏阶凭栏,睹物览胜,满眼尽是绿的色彩,绿的景观,绿的风光,绿的世界。绿,对于人们来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生生相息,息息相关。绿,在身旁相依,在眼前相迎,在周边相顾。

  绿,铭刻在忆念里,浮现在视野里,沉浸在梦想里……我出生于绿荫掩映的老屋,玩耍于树影婆娑的老院,曾在禾苗油绿的畦田劳作,也曾在绿茵覆盖的求学路上穿行。对绿有着浓烈的感觉,浓郁的感受,浓厚的感情。在我记忆的图板上,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岁月的色彩渐渐暗淡了,唯有绿,愈来愈浓,愈来愈深,愈来愈烈。屈指算来,在县城工作生活四十余载。寒来暑往,光阴荏苒,亲历了小城的变化,也目睹了小城“绿”的变迁。曾记否?一条坑凹不平的街道,几排高矮不齐的房屋,两旁树木稀疏的街面尘土飞扬,墙外垃圾杂草间污水横流,从人们颠簸疲惫的行色里,从鸟儿焦躁无奈的啼唤中,充满了对绿的期待,对绿的渴望。

  改革开放的东风,劲吹着祖国大地,我们这方千年古县,应运焕发出蓬勃生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几经风雨霜雪,几经酸甜苦辣,拼搏进取,不懈求索,决策者头脑中牢固树立了“绿”的理念,形成了“绿”的思路。于是,循绿而兴,因绿而荣,拥绿而美的崭新蓝图铺开了……看,丰田成方,坐落在林网格状之内,大棚连片,伏卧在阡陌拱托之上,产业园区,崛起于碧野环抱之中,楼群商厦,耸立在绿荫摇曳之间;商场闹市,熙熙攘攘,蔬菜瓜果,清翠欲滴;学校操场,青青柳色里传来朗朗书声,闪动着矫健身影;街道两旁,树木参天,广场公园,花草竞秀,湖滨林苑,万紫千红;人们在鸟语花香的曲径上悠闲散步,在碧波盈盈的柳岸边引亢高歌,在舒缓温婉的晨曲中翩翩起舞……绿,带来了福祉,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家增富;绿,收获了回报,产品增质,产销增量,产业增链;绿,惠及了民生,生态增美,生活增彩,生命增寿。绿,还为我县赢得了荣誉,先后摘去了“全国平原绿化百佳县”、“省级园林县城”等桂冠。

  徜徉在绿的氛围,欣赏着绿的景色,陶醉在绿的意境,眼前油然跳跃出古人描写“绿”的诗句:“东风吹水绿参差”、“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春天的翠绿;“绿树阴浓夏日长”、“接天莲叶无穷碧”,是写夏天的浓绿;“水碧沙明两岸苔”、“空水澄鲜一色秋”,是写秋天的深绿;即便在肃杀萧条的严冬,仍然对绿情有独钟,“犹是橙黄桔绿时”、“但寒烟衰草凝绿”。细细品味,()不尽为古人的“前瞻性”诗作所叹服,这不正是对我们眼前景致真实生动的写照吗?绿,跨过年代、穿越时空,在先贤与今人之间凝结起一条心灵的纽带。真乃是,今人不见古时绿,今绿曾经伴古人。

  今古一绿,梦越千年。绿,在我们这方古老土地上,有着深沉的渊源,系着不解的情缘。古“清渊”的名称,包含着“绿”的寓意,矗立在玉河岸边雄伟的仿古牌坊上,镌刻着享誉冀鲁的书法大家周惊湖的墨迹“清渊凝秀”,四个苍劲浑厚的大字,浸润着浓郁的绿色底蕴;古鲧堤宛若一条苍龙,匐卧在桑田碧浪之中,历览了古今变幻的“绿野仙踪”;源远流长的古运河奔腾不息,染绿了沿岸千顷粮田,万亩林果;名闻遐迩的佛家胜地净域寺,几经兴衰,唯有绿树青草在残垣断瓦间挺立,在晨雾暮霭中守望,不离不弃,无怨无悔,而今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古寺重建,名刹复生,依旧绿枝环绕,绿意盎然。更有那龙潭遗址,芳草离离,缀满苍苔的小溪淙淙流淌,诉说着武林谭腿轶事;那老村旧址兀立的古槐又抽新桠,虬枝嫩叶在和风物语中弹拨着绿色的交响音符……

  年复一年,岁岁新绿,孕育着桑梓俊秀,造就了一代风流。五十年代的临西农村,涌现出一个绿色的典范,年仅十五岁的农家姑娘吕玉兰带领群众植树造林,餐风宿露,在风沙肆虐的荒滩筑起一道绿色屏障,种植了千亩果园,治穷防灾,造福一方,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花草蔟拥的田间路上,走出了一位全国著名劳模,中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可谓“万绿丛中一点红”。至今,茂林愈加葱郁,梨园依旧飘香,斯人已去,而绿色丰碑永存。

  绿是执着的,根植故土,生息繁衍,栉风沐雨,传承光大;绿是和谐的,与万物共存,与时代同行,与人类并进;绿是永恒的,融入大地,融入山水,融入人间;有了绿,才有了禾苗茁壮,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有了绿,才有了百花吐艳,蜂蝶纷飞,鸟雀鸣啭;有了绿,才有了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心境升华。绿,是不褪的色彩,不竭的源泉,不衰的动能,不尽的财富……

  东风好借力,送我上青云。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十九大绘就了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县上下正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砥砺奋进,铿锵前行,撸袖加油,担当实干,饱蘸绿的浓墨重彩,谱写绚烂缤纷的新篇章!

  “播下一个春天,一梦绿了千年。铺下光明的路,通向更美好的明天…”

  悠扬悦耳的歌声,化作绿色的韵律,飘荡在碧透的田野,晶莹的水畔,澄澈的空中;饱含着绵绵根脉,殷殷情愫,无穷魅力;满载着由衷的点赞,幸福的欢笑,美好的憧憬,飘向绿色的远方……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自行车》

  为广泛宣传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真实反映和生动展现改革开放以来临西县人民精神风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临西县开展了“我与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活动,现将优秀作品予以刊发。

  和许多同辈人一样,自行车陪伴了我大半生。提起自行车有说不完的话题,也有割不断的情怀。

  我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开始上小学。学校在村西的一座破庙里,几张木板,十几条破板凳,二十多个小土孩。虽然吃不饱穿不暖,但上下学蹦蹦跳跳,无忧无虑。高小是在邻村,虽然离家有四五里路,但那时正值“文革”,除了开批斗会,到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少坐在教室里上课,去不去管的不严,因此也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转眼两年过去,初中改在公社所在地的中心学校。校区辖十一二个村,要数我们村子最远,习惯上说五六里,几番挖渠改道,实际上要远得多。那时候落实毛主席最高指示,学制要缩短,每天只上两晌课。初二后半期,教学日渐正规,每逢一、三、五上三晌,来回要跑几十里路。这还不算,最难熬的是寒冬腊月,身穿打着补丁的破棉袄,踏着半尺厚的积雪,迎着凛冽的北风,冻得瑟瑟发抖。举目远望,茫茫原野,孤雁哀鸣,怅然若失,不免暗想,有一辆自行车该多好啊。

  一晃又是两年。因我学习优秀,一九七一年学校和村支部推荐我上高中。高中所在地距我家有二十多里的路程,每逢周末回家一次。那时十五六岁,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来回一趟并未感到多么疲惫,但最愁的是每隔一两周要背上二三十斤的口粮。俗话说一里挑筐如毛,十里挑筐如山。那时吃的是地瓜面、红高粱,每次走到学校都是满头大汗,精疲力尽。奶奶看着我可怜,一次趁父母不在家,让我骑着家里的一辆破自行车去了学校。当时父亲是生产队长,又是支部委员,需要骑车开会办事,回来后狠狠地骂了我一顿。骂归骂我还是偷着用,为此母亲干脆上了一把大锁。孤独长叹,欲哭无泪,但我暗咬牙关,无论多么艰苦也要完成学业。因为我是中农出身,不能当兵,读书是我改变人生的唯一希望。心有所思,夜有所想,一次我做梦有了一辆崭新的“飞鸽”,我骑着它游北京逛上海,高兴得连喊带叫,把熟睡的同学都惊醒了。

  十年“文革”结束,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恢复高考,我有幸继续深造。然而大学毕业,我也成了大龄青年。谈婚论嫁,爱人在山东工作,我在河北上班,虽是一河之隔却相距四十多里,情深似海而聚少离多。爱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狠心拿出她80元的积蓄,我们又借了40块钱,托过去的一位老领导买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担心掉漆生锈,我总是擦了又擦,还在车梁上缠了一层厚厚的塑料胶布,遇到水洼泥地,都是小心翼翼地搬着过去。因为除了一张铁床,两床被子,这辆自行车是我们这个小家最值钱的家当。笔生百感,我曾为妻赋诗一首,“此辈难忘初爱时,余生甘苦寸心知。归程日日催行早,别离依依踯躅迟。房租不多岂敢少,礼情虽薄莫能辞。先锋桥望行行泪,一把辛酸万卷诗”。

  眨眼又是七八年,因为努力,我的工作有了起色,不仅解决了两地分居,还生了一个宝贝儿子。那时春潮涌动,我所在的小县城掀起一股“收藏”热,一些大领导或有头脸的人时兴骑‘洋’车。这些车子都是五十年代初从外国进口的,东德的“钻石”,波兰的“米发”,还有日本的“僧帽”等等。据说东南西北,全国各地的这种洋车都云集到了我们这里。当时,虽然我俩的工资不高,但是省吃俭用,生活也说得过去。爱人生长在城市,家境比我优越,因而喜欢跟风,每每看到有人骑着这种洋车走过,总是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便鼓动我卖掉“永久”,再添几百元也换一辆。恭敬不如从命,买不起大“钻石”,我便买了一辆小“钻石”。每逢周末,我便驮上儿子,挽着妻子,骑上锃光瓦亮的自行车去踏青赏景,采花摘果,芒鞋轻胜,春风马蹄,好不惬意!随着改革的大潮,长期代步的自行车换成了日本80摩托,日本摩托又换成了轿车,我这辆心爱的“钻石”也成了永远的藏品,至今仍放在楼下的储藏间里。

  岁月似水,逝者如斯。春尽秋来,霎时我也到了二线年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几十年操劳奔波,耗尽了心血,也透支了身体,落下了一身的毛病,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甲亢、严重失眠。退下来,没了工作压力,少了迎来送往,有了闲暇时光,多了锻炼机会,健康成了我的第一要务。为此我坚持天天走路,今八千明一万,不断加码。半年下来,先是脚心痛,后来膝盖也痛。到医院拍片,请大夫诊断,打了几次封闭才略见好转。医生建议我改变运动方式,为此又花2000多元钱买了一辆“美利达”旅行自行车。这种车搬携轻便,高低适宜,无级变速,快慢随意,我骑上它一走就是十里二十里。几年下来,吃的多了,睡得香了,血脂低了,溃疡好了,身体比以前强壮了许多。每天清晨,我和一群退休老友迎着初升的太阳,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飞驰在宽广的康庄大道,心中有着道不尽的喜悦,抒不尽的豪情。往事回首,感慨无限。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身边的出行变化;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这美满的生活;没有改革开放,更没有我们这幸福的晚年!

  (马一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86254.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