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忧患意识的凝聚作用
时间:2019-05-20 13:21:44 网站:文库114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十六大报告概括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多次强调: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可见民族凝聚力和忧患意识是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可或缺的两大议题。从历史与现实的视角来看,忧患意识对民族凝聚力有重要的增强作用。 忧患意识,就是安不忘危或居安思危的意识。它是发源于殷周、渗透于儒家思想的渊源至深的文化传统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是有识之士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更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在社会秩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理想、精神风貌等方面特定的聚合和稳定的精神力量,是该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凝聚力内涵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精神的理想追求、历久弥坚的大一统观念、兼容并包的宽广胸怀、整体至上的价值取向、爱国主义的赤诚情怀以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它是人民团结、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不可缺少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历经艰难困苦、屈辱祸患,却能生息延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其中,近代以来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增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促进了自觉整体性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传播和强化。自鸦片战争始,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各族人民,从中国与洋人较量的一次又一次失败中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认识到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命运,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必须作为一个自觉的整体一致对外、团结御辱。通过梁启超、杨度、孙中山、李大钊等大批志士仁人的浇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渐深入人心。通过“五四运动”的熏陶,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在社会各界最终确立并逐渐传播开来。“九一八事变”后,亡国灭种的危险凸显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于是,一体化的“中华民族”观念渗透到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大众的心中,形成一种不可动摇的神圣理念。 其二,唤起并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华儿女的觉醒。近代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使中华民族蒙受巨大的痛苦和耻辱。国难出忠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奋发图强,历尽艰难险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林则徐“不敢稍畏一日之难,致贻百年之患”。“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呐喊声,汇成反帝反封建的滚滚洪流。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中央通电全国,疾呼:“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推动了全民抗战局面的形成。 其三,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各族、各阶层、各团体的团结合作。面临遭到外来侵略压迫、家园破碎的共同忧患,肩负救亡图存、捍卫国家主权、民族复兴的共同使命,中华民族内部的各种力量紧紧凝聚在一起。鸦片战争中,1842年7月,满族副都统海龄率领4000余满、蒙、汉族将士同英军殊死奋战,恩格斯赞扬道:“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抗日战争中,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筑成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洗雪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显示了中华民族决心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总之,救亡图存的忧患意识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和奋起的重要推动力,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大发扬。 那么,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有什么样的忧患意识呢? 应该说,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对如下一些问题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和平与发展虽然是时代的主题,但和平中隐藏着对抗,国际社会的矛盾错综复杂,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的较量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二、当今世界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和教育、科技还比较落后,我们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压力。三、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由封闭型社会结构向开放型法治社会的社会转型时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潜在的风险不小。四、黑社会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反社会主义势力等极少数反动势力伺机作乱,将对现代化建设构成危害。五、部分国民对国情缺乏全面清醒的认识,存在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倾向,将形成社会发展的惰性。六、我们的民主法制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廉洁勤政建设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腐败以及工作上的失误将成为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巨大阻碍。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凝聚力系统中的破坏和消极因素。 可见,增强忧患意识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庄严的使命决定的。面对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没有理由陶醉和懈怠,没有理由满足现状、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要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坚持“三个代表”,牢记“两个务必”,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旗帜,做好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和侨务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中华民族拥有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民族凝聚力。(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党史部) 《中国教育报》2003年5月14日第3版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忧患意识的凝聚作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287428.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