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114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时间:2019-05-22 06:39:43 网站:文库114

  在党的十四大上,我党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自己的旗帜上,在党的十五大上,中央建议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宝贵的财富,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创建,是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其起点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揭示,整个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发展与完善,发源于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理解与认识。因此,"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体系第一的生长点。

  邓小平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真理而奋斗的一生,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不外是为了两大问题。一是推翻旧社会黑暗统治,建立新中国,建立由人民群众当家做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二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进一步建设好社会主义,怎样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并使中国人民尽快富起来。在他七十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邓小平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正如他在莫斯科留学时所说,"我来莫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定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注:邓小平理论与当代中国P60)他的思想也正是其奋斗经历的反映。 特别是在"站起来"之后怎样"富起来"的问题上,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怎样建设好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思考的很多。早在五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他认为"我们前一个阶段做的事情是干革命",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起,革命的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今后的任务是什么呢?"今后的任务是搞建设".(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P32 )这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在对待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上的正确态度,也体现了我党的意愿和我党在今后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我们党在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只可惜这种正确的认识被随之而来的反右倾运动和十年内乱所淹没,中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极左思潮严重地影响了党的生活,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又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的本质受到歪曲的理解,认为和"富"联系在一起的就是资本主义。于是,你要抓生产,那就是"唯生产力论",你要搞科研,那就是走"白专道路","四人帮"还提出所谓宁要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显然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不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有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为之奋斗的初衷。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发展之中,人类社会也是一样,它也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样一个客观的物质性的运动,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而且这样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总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不断增加。就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言,人们也总是想在生产力的发展中,得到更多的物质的与精神的享受。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开始,就体现着这一极为朴素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P261)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抓住了生产和需要这一对范畴来说明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需要引起生产,生产是为了满足需要。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人类历史活动最初动因,一切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终目的又不外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类社会正是在人的需要不断产生又不断满足,不断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这样一个往复循环中向前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八大提出的任务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再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初衷看,老一代共产党人与旧的黑暗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推翻反动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当家做主人,而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之后还要建设好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富起来。站起来和富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好社会主义是有机的统一,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如果我们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却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使中国人民富起来,或者把使中国人民富起来建设好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对立起来,把富与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和歪曲。

  建设好社会主义,这是共产党人献身革命的最终目的。要建设好社会主义,面对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误解和歪曲,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有哪些本质特征,这是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前提,也是建设好社会主义这一实践活动的首要的认识论问题。只有搞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才有可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建设好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13、P311、P314、P245、P311.)他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首先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全面而科学的论述,并由此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第一,"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是社会主义首要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准确地把握这一特征,并以此提出进入社会主义,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要课题。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这是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这一论断一方面科学地指出了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历史阶段的特有本质,同时也为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人们提出了在改造社会方面的不同于非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历史课题。"消灭阶级"一是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从经济上剥夺剥夺者,改变私有制的生产关系,消灭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是消灭阶级的首要前提,是共产党人第一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 消灭私有制". (注:《马恩选集》一卷P265)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恩格斯指出:"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注:《马恩选集》第四卷P170)要消灭阶级差别,首先就要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这是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然而,消灭私有制只是消灭阶级的第一步,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漫长道路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史命就是进一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为进入无阶级社会开辟道路。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作了精辟的论述,认为社会主义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373、P369、P116、P233.)

  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这是进入社会主义首先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然而,消灭了私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消灭了这种制度所赖以生存的条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就不存在了。既然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不存在了,阶级斗争也就不能再成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共产党人的工作重点就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了剥削阶级,在取得政权后的初期阶段,应当把确立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粉碎资产阶级的反抗,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而当这个任务大体解决之后,就应当把"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放在首位"(注:《列宁选集》第四卷P370),并认为这是最主要的政治。因此,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我们

[1][2][3]下一页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wk114.cn/wenku/413110.html
最近更新/ NEWS
推荐专题/ NEWS